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于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调查报告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深入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被完全推向市场,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应对粮食市场的全面开放,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是国有粮食人共同关心和急需探讨的课题。

自3月23日开始,笔者借全国清仓查库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资产现状、资产利用率、资产完好率、人员结构、年均销量、效益情况及各单位对企业改革的打算和建议等方面,对我县28家基层库站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和调研。

本报告试从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出发,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一探索。

一、如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县粮食系统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天职,不断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法治化、产业化进程,全县粮食经济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截止2009年3月底,全县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5家(不含县粮食购销公司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资产总值13098万元,有效仓容12万吨。

从业人员86人,教育程度均为中级以下,平均年龄45岁以上。

全年利润均在15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企业30万左右。

全年共承担市县两级储备任务31500吨,年购销总量45万吨。

职工年收入2万余元。

县粮食局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系统法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先进单位等殊荣。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副局长张桂凤等领导在如东视察、调研时,对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化经营等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如东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突出创新、创优,在资源优势中迅速成长,并善于在成长中创造着新的优势,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化挑战,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需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现科学发展。

1、积极的探索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深化改革作为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路径,在粮食流通“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轻装上阵。

我县原有国有粮食企业30家,在职职工3035人,离退休职工1031人;累计粮食财务亏损挂账达8861.9多万元。

面对沉重的历史包袱,粮食部门抢抓时机实施顺价销售,使“老粮”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协助审计部门,组织对购销企业新增财务挂账进行审计认定和全面清理,将政策性挂帐全部剥离到县局集中管理,卸掉了企业沉重的财务包袱。

在“老人”方面,粮油工业企业共分流职工2400多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880名在职职工“全体起立”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重新进行了竞岗返聘。

二是保放整合。

在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粮食经济发展、能否发挥主渠道作用为首要前提,实施“有退有进、保放结合”,保留了主产区的29个骨干经营网点和部分优良资产,放开了边远、偏僻地区和收购量较小的经营网点,保放比例达50%。

2007年,在报经县政府同意后,又组织实施了新一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体制改革。

兵房粮管所和掘港粮管所、马塘粮管所和丰利粮管所分别实施资产重组。

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从根本上打破了沿袭多年的“一区一所、一镇一站”格局。

三是开拓经营。

为谋求企业市场化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空间上突出“外向化”理念,在抓好本地粮源的同时,通过打造“产销联谊会平台”、建立省内外粮源基地等途径,巩固发展了一大批客户,先后与全国许多地区达成了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外购外销、外购内销活动,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经营效益上体现“合理化”理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做法,通过加强市场调研,随时掌握行情变化,采取边购边销、即购即销等方式搞好适时销售。

经营方式上贯穿“多元化”理念,除继续采取“预约收购、上门收购、订单收购、全天候收购”外,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吸纳粮源,初步走出了一条“联合发展、互惠双赢”之路。

2、制约的因素从主观层面分析:近年来,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企业日子相对好过了,能够解决自身的一些遗留问题,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缺乏忧患意识和发展眼光。

另外,在如何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粮食市场方面,如何增强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如何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还不够。

从客观层面分析:一是企业负担仍然很重。

尽管减员分流,人员大幅度下降,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的“特群”以及各项交费压力很大,特别是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离休干部的医疗费用、遗属人员的补助费用、6165人员的生活费以及军转干部、内退人员等特殊群体人员的生活费、各项保险费用标准也相应大幅提高,2000年改革计提相关专项经费,将形成很大的资金缺口,这笔逐年增加的差额费用,对企业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二是企业减员分流后带来的人才缺乏。

现在留在购销企业的职工应当说总体上是素质较好的,是经过竞争考核后上岗的。

但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开拓能力缺乏、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同时,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后,基层购销网点和人员大幅减少,粮食收购季节人员不足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库以50年代的苏式仓、60~70年代的简易仓、80年代的基建仓为主,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对存粮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还有部分仓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粮食难收进,外运也困难,有些库点设施较好,但利用率很低;有些库点收购量很大,但仓库却严重不足。

总体上看,虽然经营量很大,但粮食经营利润很是微薄,抗风险能力较弱,更没有能力对仓库进行大规模的维修。

同时,也因为利润微薄,资产含金量不高,向农发行贷款和融资渠道不畅,错失了许多商机,严重制约了经营和发展。

更加困难的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级储备粮的补贴标准只能维持银行利息和轮换费用。

保管费、装卸费、损耗费等,还要靠自营效益来弥补,政策性业务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粮食主管部门面前的迫切任务。

3、面临的机遇粮食增产计划新政策给粮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粮食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目前,我县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正在全面加快,如东的粮食产业必将步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期,一批富有特色的具有市场带动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将会崛起和诞生,特别是2008年洋口港实现初步通航后,优质原粮、特色品种、快捷物流将形成粮食产业的三大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结构的新调整给粮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县地处全省粮食产销的南北过渡带,粮食供给能力会有所减弱,粮食供给的品种矛盾会有所加剧,粮食供给的优势品种会有所减少,粮食供给的资源会有所调整。

粳稻、玉米等的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食用油脂的缺口也将进一步加大,这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所在,也将给局部地区的粮食购销增强活力和机遇。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取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消费经济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粮食农业、粮食工业、粮食物流业融为一体,大力发展县域粮食经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大力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三、如东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对策建议“纵观当今发展大势,唯强才能行天下”,这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必然结局。

全国粮食市场放开后,多元化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最终谁将主导市场“沉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担当何种角色,处于何种位次?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发展思路。

1、以转变思想观念为核心,继续坚持与时俱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唯有思路,才有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粮食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

它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购、销、调、存、加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一项涉及社会多方面的经济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把粮食产业做强做大。

一是要彻底转变观念,紧跟新形势,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现象、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二是要打破养尊处优、无所作为、小打小闹、温饱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新思想和现代企业发展观。

三是要摒弃视野狭窄,坐井观天的封闭思想,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观念。

四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树立为农帮农的服务思想。

五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粮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以转换机制体制为重心,继续深化内部改革。

我县粮仓点多、量小、库房老化、设施陈旧的现状,决定了我县粮企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条路非走不可,我们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摆脱目前粮企的困难,才能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实施我县的资源重组、人员配置,应从我县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单纯地求大求全,一定要根据我县各区域粮食的购销情况进行库点建设。

库点建成后,除了要达到“储得进、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的总要求外,还要考虑到库点的经营效益。

如:库点的建设布点,可以在产粮区的马塘、双甸、拼茶建一批2.5万吨左右的中心库,维修一批有经营前途的小库点作为前沿卫星收购库点。

在资金筹措上,可以引进民资实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仓储企业,也可以实行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合资,如县粮食购销公司、粮管所、粮站之间的资产重组。

这样,从储备粮的规范化管理上得到有效保证,从资金来源上解决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从效益上看,由于实行了多元化资产重组,同时也吸收了民营企业和一线国有企业的先进管理和经营经验,使利润率有了一定的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