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1


17
18
3
6. 人口迁移理论公式的构建
三. 人口迁移的空间轨迹
将期望收入理论与迁移距离理论相综合,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1.人口迁移的山地至平原指向
Et f1 ( PW1 W2) f2S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多在山地,当时人类以渔猎为生 新石器时代,农耕成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人类向平原迁移。 2.人口迁移的临水指向 生活的需要;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交通运输的需要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一般理论

国际上定义迁移 人口迁移就是“在一个地区单位同另一个地区单位之间进行的地 空间 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的一种形式,通常它包括了从原住地或迁出 地迁到目的地或迁入地的永久性住地变动”( IUSSP ,1982)。 时间 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 农户、非农户、蓝印户口 暂住证 常住人口=(户人)+(无户人半年以上)+(有户人外出半年以下) 流动人口 floating population
4.人口迁移的逆城镇指向 (2)原因
人口迁移由城镇化转变为逆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特征有关: a.发达国家是在普遍工业化的基础上开始人口城镇化进程的,迄今 已经建立起强大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 b.发达国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是同步的;到一定阶段,大城 市迅速膨胀的问题开始出现,减弱了大城市的吸引力。投资和发展的中 心开始转向大城市外围、中小城镇或新开发的地区,大城市的人口经济 开始向郊外、中小城镇或农村扩散。

城乡劳动者实际收入差距; 农村移民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大小
M t f (Wu WR )
1969年,托达罗与汉斯提出公式: 式中:Mt=在某段时间内(t)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人数; Wu=城市工资水平 WR=农村工资水平
11
12
2
3. 期望收入理论 3. 期望收入理论
(2)观点: 由于城市存在失业现象,迁移者不能保证找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可能工资
23
C D A
农 村
小 城 镇
中 等 城 市
特 大 市 或 大 城 市
农 村
小 城 镇
中 等 城 市
B
特 大 市 或 大 城 市
农 村
小 城 镇
中 等 城 市
特 大 市 或 大 城 市
农 村
小 城 镇
中 等 城 市
特 大 市 或 大 城 市
人口迁移的四种模式 资料来源:罗辑等,1992
24
4
四. 人口迁移的人文效应
更多的就业机会、升学机会等
(4)应用: 有效地解释了迁移活动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
9 10
3. 期望收入理论
3. 期望收入理论
(2)观点: 背景: 1960年代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难以得到解释:一方面,城市存 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1)代表人物和著作: 托达罗(Todaro),《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纽约莱曼出版社 认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取决于两个因素:
3.期望收入理论 (2)观点:
Wu1 pwu
Wu1=城市可能工资,也就是期望工资 P=可能找到工作的机会,而 P=
Eu Eu U u
农村工资 1 1 1
城市工资 2 2 6
式中Eu=城市就业人数;Uu=城市失业人数 这样,农村人口是否会向城市迁移就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失业率、 农村潜在就业者对城市情况的了解程度。 因而,新的公式为: M f (hpW W )
25
26
四. 人口迁移的人文效应
第二节
国际人口迁移与流动
3.对民族地域类型的影响 (1)孤立型民族地域 (2)离散型民族地域:多民族共处,在民族冲突中形成 (3)融合型民族地域:多民族共处,在民族融合中形成 (4)同化型民族区域 一. 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 永久性移民 三. 劳动力输出 四. 难民
27
4.人口迁移的逆城镇指向 (1)现象 从 20 世纪 60年代开始,一些面积较大、拥有边远农村地区的早期 城镇化国家,如美国、挪威、瑞典等,显示出两种人口迁移的趋势:

人口向边远农村流动(逆城镇化) 人口从大城市中心地区向郊外或邻近的人口居住密度低的地区
流动(郊区化)。
21
22
三. 人口迁移的空间轨迹 三. 人口迁移的空间轨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迁移理论 (1)代表人物与著作: 柏格,《人口研究》,P.489-494,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9年; 罗达,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国际人口迁移调查》1984年1期P.34-41. (2)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
5
6
1
1. 推力-吸力理论
1. 推力-吸力理论
(3)观点: a. 工业革命→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 →为迁移者提供就业机会→“吸力” 农业使用机器→劳动力过剩→“推力” b. 人们会自觉地对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作出反应 劳动力会自动通过市场调节从农村流向城市 农村的推力:农村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中不断增加的成本、 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就业不足现象等。 城市的吸力: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四. 人口迁移的人文效应
1.移民的适应与同化 (1)适应环境 →个人被同化(或第二、三代被同化)→在新的地区定居 →没有被同化→在新的地区定居 (2)重建环境求得适应(如“唐人街”) →→在新的地区定居 (3)不能适应环境 →定居,但经常苦恼 →返回原籍
2.人口迁移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1)对人口身体素质有积极影响:扩大基因交流 (2)对人口的智力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促进人口素质与经济素质的适应程度
第五章
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
第五章
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口迁移的一般理论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中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跨越一定空间界限并改变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人口移动:是指不改变定居地的流动行为,如外出做工、旅游、探亲访友。
1
2
新中国的人口迁移:迄今尚未形成明确定义
1971 年,美国扎林斯基( Zelinsky,1971 )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迁移理 论。试图从更高的层次上分析人口迁移现象。 (1)代表人物与著作: 扎林斯基,流动过程理论,美国《地理研究杂志》1971年2期:219-249
15
16
4. 历史发展理论
5. 迁移距离理论
(2)观点:世界人口迁移存在五个发展阶段: ① 工业革命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无剩余劳动力,不迁移; ② 工业革命初期,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剩余劳动力 增多,大规模迁移; ③ 工业革命后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农村劳动力已大量转向城市,迁移 减少,城市之间的循环迁移增多; ④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基本结束,城市之间的迁移成为主要形式 ⑤ 后工业化社会,知识和信息社会,通讯设施完善,信息系统发达,在家 从事各项活动,人类的迁移进入不活跃时期。 • • 前三种理论都考虑了迁出地区与目的地之间的差别程度和潜在迁移者对 目的地的了解程度,但都没有考虑迁出地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的作用。 • 1855年英国E.G.雷温斯特恩在研究英格兰的内部迁移后指出:迁移发生 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此后,S.A.斯托福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机会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 数与目的地的吸引人的机会成正比,而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 另一方面,距离的远近还使信息反馈过程产生偏差。
31
2.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三个阶段 (2)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 背景 欧洲和北美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列强瓜分世界完毕 • 人口迁移事件 典型的是欧洲由工业化产生的过剩人口涌出,多达5000余万。 此外,以中国、英属印度和日本为主的亚洲国家人口大量迁出, 流向仍以新大陆占绝对优势,东南亚也吸纳了相当一部分。
8
2. 投资-利润理论
2. 投资-利润理论
1960年代,一些人口学家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到了 人口研究中,建立了“投资-利润”理论 (1)代表人物和著作: 斯达科,“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城市人口迁移研究”,载美国 《世界发展》杂志,1982年第1期,P.63-70. (2)理论基础: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式中:Et=某一时段内的人口迁移数量 W1=迁入地的工资水平 W2=迁出地的工资水平 P=可能找到工作的机会 f1=迁移者对迁入地就业机会的了解程度 f2=阻抗系数,指道路状况及其他地点对迁入地的干预程度 S=距离
19
20
三. 人口迁移的空间轨迹
三. 人口迁移的空间轨迹
3.人口迁移的城镇指向 • 第一阶段:以向城市迁移为主。迁移模式以从乡村→小城镇低层次 转移为主,城市构成呈现出以小城镇为主,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呈“金字塔”型。 • 第二阶段:迁移模式中不仅保持着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势头,而且 还存在大量由小城镇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动。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呈 “倒金字塔”型。
(3)观点: • 人们的迁移过程是一种投资或成本,迁移后获得的好处则是一种利润。 • 潜在迁移者要考虑迁移的成本、投资、代价及迁移后的好处——利润。

投资、代价 包括:迁移过程中的体力消耗;迁移过程的花费;由迁移
而导致的在原地可能机会的丧失;新生活环境所引起的孤独、 离异等心理上的代价等等。

迁移后的利润 包括:可能增加的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
28
一. 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 发展的几个阶段
1.概貌 从人类诞生时起,就有了人口迁移流动现象。 史前时期:采集渔猎为生,终生漂泊不定, 并且从起源地向其余地区扩散。 农业社会:定居。生活领域被固定在很小的空间里。 人口迁移成为局部现象。 整个封建制时期,世界人口迁移一直比较微弱。
1.概貌 资本主义时代以来: 1)生产率提高,旧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被打破,农民破产,大工业建立, 2)新大陆开发,世界市场形成; 3)交通运输业大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横跨大西洋的时间,1492年,帆船,71天; 20世纪初,大型客轮,5天半; 1976年,协和式客机,3小时 →人口迁移活跃。从乡村迁往城市,从内陆迁往沿海, 从一个大陆迁往另一个大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