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中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中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报关实务》课程在当前的中职外贸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提炼、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使得教学难于达到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的。

本文认为中职院校可通过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引入项目任务型教学等进行《报关实务》的教改,并且改革过程应注意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注重学生层次的差异教学,注重知识层次的递进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报关实务;情境设计;生本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岗位适用的初级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开展教育教学,但当前的中职《报关实务》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改革办法。

1《报关实务》在中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报关实务》课程在中职外贸专业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工作中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缺乏提炼,教学设计没有理实相联,既达不到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的,也难以和其他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有机联系。

目前,《报关实务》课程仍然以教师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大多采用“满堂式”和“填鸭式”教学,学生机械生硬地记忆和考评,难以把知识融汇为业务整体看待,有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

此外,《报关实务》旧有教学设计以海关全国考证教材的内容为基础,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规范,涵盖面广,是“大通关”管理的阐述,但当前中职外贸报关专业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就业方向以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和报关行为主,业务工作以外贸报关环节为主,相比“大通关”管理而言相对简单一些,因此教学设计如何进行“业务操作知识”和“业务管理知识”的主次安排,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如何进行中职《报关实务》的教学改革
戴士弘教授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他强调教学的“能力导向”,认为教学改革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以岗位实际为导向、教学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根据这种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认为中职《报关实务》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基于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情境设计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设计,首先要解决课程的“内容序化”和“内容筛取”问题。

笔者通过与海关和行业专家的调研,认为中职《报关实务》可打破以往考证型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排序,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整合如下:学习情境一,报关与海关管理基础。

本模块是学生掌握报关实践技能的前提知识,文字内容量大而分散,旧模式里往往要求学生机械性地背诵记忆。

可通过分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图表归纳,教会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内容的组织、描述和再转化,达到理解的效果。

学习情境二,进出口商品海关归类。

这是外贸报关教学中对“货”的认知教学的重要一环,准确规范完成报关业务的前提就是具备良好的商品归类能力,既要锻炼学生快速准确归类的个体能力,也要培养团队合作进行自查纠错改错的集体精神。

学习情境三,进出口海关税费计算。

传统的进出口税费计算公式抽象难懂,通过创新改革对其改良,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应用的准确性。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此方面的改进,如王兴城提出的“T-E-A”综合税计算概念,通过严格遵循关税T、消费税E和增值税A的计征顺序,利用“税金=税基×税率”基准公式把传统计算公式的乘除法改为加减法,计算更为快捷方便。

本情境要注意题量的练习,按“T-E-A”顺序从易入难递进训练。

学习情境四,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作为报关业务的一项核心技能,本情境的学习须以上述情境作为前置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单据的填制须注重“合法规范,逻辑紧密”。

学习情境五,各类海关监管货物的报关流程设计。

如果上述情境是强调海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封闭性知识,本情境则是注重分组角色扮演的开放性实践操作。

学习情境六,报关业务综合实训。

这是对课程达到全面认知和相关实践后开展的综合性实践,需利用到电子化实训软件和实训基地进行全仿真训练。

2.2突出生本主体的项目任务型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能力导向”,就应当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通过情境序化,利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对业务问题的分析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报关实务材料,通过分组和角色扮演模式,由学生自主完成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团队沟通合作能力,而教师的作用则以项目任务导入、和学习过程导控和结果评估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理论知识任务化,实践环节情境化”。

如在“报关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某种商品的进出口情境,给出商品的重要贸易条款如贸易当事人、品名规格、价格、数量和运输细节等,提供网络环境,让学生以四到六人的标准分成项目小组讨论和分工,进行商品归类的确定,计算税费,完成报关所需单据的制作,最后完成该商品的报关流程设计。

教师做好任务过程中的督导、任务完成后的点评和归纳补充,然后提出内容量更大难度更高的新任务,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保持积极认真心态,能力上得到更大提高。

3《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学习成为一种满足需要、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报关实务》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保证教学的长效优质,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师应具备深入广泛的行业认知和经验。

报关业务是一门政策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教师的教学更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必须创造和争取机会到行业中去,与海关、各类报关企业的专家、兄弟院校等广泛沟通交流,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政策资讯和行业实例,掌握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从而做到“职、教”转化的及时准确。

3.2要注重知识层次的递进提高。

中职《报关实务》既不能沿用“满堂式”和“填鸭式”教学,也不能简单的“平面反复训练”,而是要科学安排,立体提高。

比如在“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情境中,“经营单位”由于合同执行企业是否“三资”性质、贸易标的是否投资总额内的设备物品等会造成填制的区别,“装运港/指运港”也会由于直航/无商业增值中转/商业增值中转等情况造成填制的区
别,这些都可以在任务的设置中进行难度递进的安排。

3.3要注重学生层次的差异教学。

对于理解能力强,完成任务质量好的小组和学生要多给予开放性的问题思考,反之则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反复操练。

3.4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用。

报关业务是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把国际商务谈判至报检、许可证件申领、报关、货代、电子口岸、收付汇核销等环节的报关教学融合到外贸流程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王兴城.进出口税费计算的新概念[J].科学论坛,2007(6):40.
[3]张少辉.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J].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学刊,2011,21(2):20-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