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

太湖

太湖
太湖成因。

主要有四种观点:
泻湖说。

持泻湖说者认为,现代太湖源于古海湾和泻湖,并由古泻湖演变而成。

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在全新世(距今约6千年)高海面对?是一个大海湾。

因长江南岸沙嘴和钱塘江北岸沙嘴向东延伸并反曲,致使海湾环抱于内,两江江岸汇合后,海湾成为内海。

因两侧诸山水流注入,海水不断淡化,遂形成以太湖为主的淡水湖群。

持此说法者主要有丁文汉?、汪湖桢、巴尔博(德国)、费斯孟(德国)、陈吉余等。

构造成湖说。

持构造成湖说者认?为,古太湖发育的早期阶段是一个构造湖,是一个由地壳运动引起区域性地壳下沉而形成的湖盆。

沉积湖盆具有大陆边缘拉张裂谷盆地性质,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底部的俯冲有关。

持此说法者主要有黄弟藩、郭令智、严庆尚等。

洪水泛滥淤积成湖说。

此说是根据对太湖湖泊测量、湖底打钻、现代沉积综合研究,及考古界在太湖??上所发掘到的大量新时期、古文物和古遗址等提出的。

持此说法者认?为,全新世以来,太湖平原是一个为黄土覆盖的冲积平原,曾经历四次相对暖湿期:①距今约6-6.5千年;②距今约3.5-4千年;③距今约2-2.5千年。

暖湿期平均温度约比现在高1.5℃-2℃,降雨量大,河流泛滥频繁。

太湖的最后形成距今约2-2.5千年。

湖底黄土沉积物上多次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器和古井等物,表面湖泊形成之历史。

④唐宋时期(距今约1千年左右),水灾频繁,导致许多洼地积水成湖,澄湖和阳澄湖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认?为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因河道淤塞、人类围垦、洪涝泛滥、宣泄不畅,洼地积水成湖,后逐步扩大,遂成为大型浅水湖泊——太湖。

持此说法者主要有孙顺才等。

综合观总说。

持此说法者认?为,太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内外动力多因素共同影响而多变的过程,太湖是“构造沉陷——海陆交替——堰塞淡化湖”。

认?为全新世海面波动对太湖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海面波动在最近两千年主要体现在对湖泊水位的控制,近期湖面将继续维持缩小的趋势。

持此说法者主要有杨忆仁等。

关于太湖成因,还有“陨击坑成湖”说、“长江改道成湖”说和“火山喷爆成湖”说等观点。

太湖,古称具区,五湖,又名震泽,笠泽,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介于北纬30°55′40″—31°32′58″、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

《尚书·禹贡篇》中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

《史记集注》中有“太湖三万六千顷。

”《水经注》载:“吴为泽国,薮曰具区,又曰震泽,笠泽,即今太湖也。

”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太湖在苏州府西南三十里,常州府东南八十里,浙江湖州府此二十八里。

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

”《吴郡志》(范大成)载:“太湖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二十里,周五百里。

中游七十二峰,为三吴之巨浸。

”介于北纬30°55′40″—31°32′58″、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

!!数据来自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海洋出版社;1993年)!!。

地处江苏省南部的江浙交界。

东岸为苏州市吴江、吴中、虎丘、相城四区;南岸为浙江省湖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长兴县;西岸为无锡市宜兴市;北部为无锡市新区、滨湖区,常州市武进区。

湖岸线长393.8千米,湖泊南北平均长68.6千米,东西平均宽34.1千米,最宽处56千米。

水域面积2427.8平方千米(扣除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围垦的16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再扣去湖中51个岛屿面积94.5平方千米,湖泊水域面积2333.3平方千米。

51个岛屿,按面积大小排列为:洞庭西山(金庭)、长沙、南三山、漫山、?山、大贡山、阴山、佘山、叶山、泽山、小贡山、拖山、嶡山、北山、北三山、大千山、大焦山、大山、绍
山、大沙山、乌龟山、捕杵山、大雷山、小庭山、南箭湖、平台山、小雷山、小大山、小焦山、笠帽山、小千山、老鼠山、田鸡山、西南湖、大竹山、北箭湖、东南湖、小浮子、香兰山、石蟹、龙床、连柱山、笔山、疃里湖、杨公庄、土毛、小竹山、无名岛、小连山、沙岛、柱石山。

太湖,历史上分属江苏、浙江两省;1953年,整个湖面全部划归江苏省。

1983年,苏州市辖1688.63平方千米水面,无锡市辖644.67平方千米水面。

200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限协议》规定:太湖南部与浙江省接壤部分,从父子岭至胡溇再向南,沿浙江段环湖大堤?水坡脚向湖内垂直延伸70米范围内,由浙江省管理。

从父子岭经大雷山北侧、小雷山北侧至湖溇,按两省太湖原行政区界限所构成的水域范围内,浙江省享有开发利用的权益并承担相应责任。

太湖湖盆呈浅碟形,由岸边向湖心缓慢倾斜,湖底地势较为平坦,平均坡度0°0′19.66″;湖底覆盖着厚4-6米黄土。

湖岸主要形态呈圆弧状,大致以洞庭东山——洞庭西山(苏州市)——马迹山(无锡市)一线为界,其南面和西面湖岸为典型圆弧状,东北部湖岸曲折多湖湾、岬角。

主要由泥盆系砂岩和二叠系灰岩构成的岛屿和沿湖山峰,俗称“太湖七十二峰”。

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一些岛屿分别与东、西洞庭山连体,近岸的则与湖岸相连成半岛。

伸入湖中较大的半岛有6个,其中苏州市境内4个,东山、冲山、上山和渔阳山,东山半岛为最大。

习惯上以洞庭东山东菱嘴至湖南岸西浜、庙港线为界,东侧湖面称东太湖,西侧称西太湖。

东太湖水域面积约130平方千米,占太湖总面积5.5%,平均水深0.9米,最大水深1.3米,容蓄水量1.18亿立方米。

湖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向北输送,菱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又很繁茂,东太湖成为全湖淤积最严重湖区。

东山原为湖中岛屿,因泥沙淤积而成为半岛。

东太湖中有一泄洪道,泄洪道中弘即吴江、吴中两区分界线。

西太湖有砂纸和石质礁滩42处,离水面1米左右。

水文。

太湖为苏州河网水系中心,上承上游来水,下泄江海,形成太湖水系。

湖底高程1.1米,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2.6米,深水区位于湖心略偏西位置。

水位每上涨1厘米,太湖可多蓄水2300多万立方米,一般洪枯变幅在1—1.5米之间。

多年平均水位2.99米时,容积量44.28亿立方米;水位4米时,容积量73亿立方米;水位4.65米时,容积量83亿立方米。

湖东地区遇暴雨时,涝水会倒流入湖;以前长江水位高涨开通江港口无水闸控制时,江水会倒灌入湖。

一半每年4月雨季来临,水位开始上涨,7约中下旬达到高峰,9月后水位开始下降,11月进入枯水期,次年1、2月水位最低。

1999年7月上旬,苏州各地水位均超1954年同期?最高水位;7月8日,太湖平均水位4.97米,西山水位5米,为历史最高水位;民国23年(1934),瓜泾口水位1.78米,为历史最低水位。

太湖平均水温17.1℃,1月平均水温25℃。

常年仅在湖湾或背风岸可见1-2厘米厚的薄冰,特寒年份全湖才会结冰。

在最近650年中,全湖封冰11次。

湖水呈黄色或绿黄色,透明?底0.35—0.5米,PH值7.6,矿化度107.57毫克/升,为重碳酸盐类?组?(罗马二)型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