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看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哪些感想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
前段时间讲授了《阿Q正传》这篇*,读完课文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觉得阿Q又可笑又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

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往小里说可以称之为乐观。

其实说起来,乐观原本是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有很多时候,人都需要一种乐观的精神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让自己以一种更
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就比如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十分的丰富多彩。

对我们人类来说有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本性中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和自尊心,看到好的东西就会拼命的想要得到,并且可以为了想要得到的东
西不惜一切代价。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也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是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达到自己的要求。

好了还想更好,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膨胀的欲望与占有之心会使人的心灵扭曲,甚至会导致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现实的欲望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性命。

而这时就需要我们心中的乐观心态来调节,从而让我们知足,收起自己过分的欲望——至少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才能常乐嘛。

然而,乐观一旦过了头(就象阿Q),那么就会变成一种精神上的堕落。

形成一种甘为人后、不思进取,甚至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心理。

阿Q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

起初,未庄那些有权有钱的老爷们欺负他、打他他还会还手,还要跟人家拼命,这说明他还有着做为一个人的人格与尊严,他希望得到一个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平等与尊重。

可是这样对于他似乎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未庄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阿Q的态度,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他——拉着他的辫子把他的头往墙上磕。

阿Q当然不服,可是他又无力还手。

但是这时的阿Q并没有去想别人为什么会看不起他,他更没有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不受嘲骂,有着起码的尊严而让自己活的堂堂正正、不再欺软怕硬。

而是用自己那所谓的乐观精神来安慰自己:“我终于被儿子打了。

”听起来,心理或许会得到暂时的满足,好象别人吃了亏一样,挺舒服。

殊不知他是在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

到后来,他居然还演变到别人前脚刚打骂嘲笑过他,他后脚就忘了,又把人家当圣人一
样的贡起来。

为了让自己的心理更快乐一点,还美其名曰:自己是天下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我听了以后真想上去也揍他一顿。

一个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人,又如何能让别人尊重你呢?阿Q不知道自己这种极为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这种夸大了的乐观心态,只能用于麻痹自己,让自己沉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得到一个虚幻的精神补偿而心满意足于现实,让自己更不快乐。

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正是要映射出潜伏在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的“劣根性”,让世人真真正正的去看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要唤回沉默国民的灵魂啊!要知道,一国之中有一个两个、哪怕百十个这样的人都不要紧,但要是全国的人身上都有着阿Q的影子,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完了!鲁迅先生深深的看到了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这一不容乐观的弱点。

他写下《阿Q正传》是要告诉世人,这种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只能使人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我们绝望的生活环境是永远也不可能摆脱的。

其实不只是鲁迅的那个年代,即使是我们现在也应该以“阿Q”来时时提醒自己,这种过分的自我欺骗的乐观到最后只能使一切不容乐观。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
阿Q转败为胜的精神疗法可谓独树一帜,在他身上也总会屡屡呈现出来奇特的效果。

因此,他获益匪浅。

应该佩服他的明智与豁达,总是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阿Q看到别人捉虱子,身上也条件反射似的不舒服起来,并为在衣服上捉到的虱子少而恼怒起来,最终引来一场没有理由的被打。

说他骨头贱,还不如说他身上存在有一种劣根坏习惯。

他总是不甘寂寞,总是到处惹是生非,又总是处处被整治被讥笑。

阿Q一生没有女人,不曾想而立之年却动了念头,整日里忿忿然内心不平。

但是恋爱却是他自己的一厢之愿,招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顿竹杠加身、以及地堡的讹诈。

仅有的一丁点随身物品被敲诈了,他还没有忘了喝黄酒,真个是长不了耳性,无药可救。

举步唯艰的阿Q一时间成了人见人烦的瘟神,远远避着。

于是,他感觉着世界变得稀奇古怪了,到处是白眼。

在这一刻,阿Q似乎真的是最倒霉的孤家寡人一个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我们的阿Q似乎真的到了穷困潦倒、永无出头之日的地步了?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能再次得到荣归故里之神的眷顾。

没有立足之地的阿Q饿着肚子离开了未庄,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的时候,摇身一变,俨然成了腰缠万贯的爆发户大老爷。

他离开时悄无声息,人人讨厌;回来时惊天动地,人人敬畏。

从本质上说,阿Q依然是人们讨厌和讥笑的角色,但是他手里有用的东西却是人人希望算计的。

可以从他这里
得到点油水或其它好处,才是人们笑脸对他的真正原因,所以说,他是沾了东西的光,被人们一块儿另眼相看而已。

不过,阿Q
却不管这些。

在他的思想里,能得到赵家太爷那样的敬畏总归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当从他这里榨干了油水,无法再有便宜可占时,人们又露出了本来的真面目,不再心生敬畏,仍然讥笑他排挤他。

讨厌——敬畏——讨厌,这些变化很值得商榷。

在那暗无天日的年代,不知何时兴起了革命。

而且这股革命的风暴竟然也刮到了未庄,刮到了阿Q的耳朵里。

阿Q对革命的实质内容一无所知,却嚷嚷着要革命。

但是,革命这杆大旗早已被一些头上“带尖角”的人给霸占了。

阿Q被所谓的自称革命党的人给拒之门外了。

从未见过革命党的阿Q既神往革命,时刻盼望着能参加革命,又害怕被当官的杀头。

读了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
也是罕见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

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

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

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

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
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

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

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

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

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