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化学试卷A卷及答案-1

材料化学试卷A卷及答案-1

材料化学试卷A卷及答案-1姓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江 苏 科 技 大 学 2008 -2009学年 第二学期材料化学A课程试题 ( A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20分) 1.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是A. Δmix V = 0 Δmix H = 0 Δmix S > 0 Δmix G > 0B. Δmix V = 0 Δmix H = 0 Δmix S > 0 Δmix G < 0C. Δmix V > 0 Δmix H > 0 Δmix S > 0 Δmix G < 0D. Δmix V = 0 Δmix H = 0 Δmix S = 0 Δmix G = 0 2.下列偏微分属于偏摩尔量的是 ,属于化学势的是A. BC n n P T B n H ≠⎪⎪⎭⎫ ⎝⎛∂∂,, B. B C n n V T B n G ≠⎪⎪⎭⎫ ⎝⎛∂∂,, C. B C n n V S B n U ≠⎪⎪⎭⎫ ⎝⎛∂∂,, D. BC n n P T B n A ≠⎪⎪⎭⎫ ⎝⎛∂∂,,E.BC n n P T Bn G ≠⎪⎪⎭⎫ ⎝⎛∂∂,, F.,,C BB T V n n A n ≠⎛⎫∂ ⎪∂⎝⎭3. 在同一温度压力下,一定量某物质的熵值 A. S (气) > S (液) > S (固) B. S (气) < S (液) < S (固)C. S (气) = S (液) = S (固)D. S (气) > S (液) = S (固)4.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式可用于 和 A. 固 气两相平衡 B. 固 液两相平衡 C. 固固两相平衡 D. 液气两相平衡7. 对于只作膨胀功的封闭系统Tp G ⎪⎪⎭⎫ ⎝⎛∂∂的值为A. 大于零B. 小于零C. 等于零D. 不能确定8. 指出关于亨利定律的下列几点说明中,错误的是A. 溶质在气相和在溶剂中的分子状态必须相同B. 溶质必须是非挥发性溶质C. 温度愈高或压力愈低,溶液愈稀,亨利定律愈准确D. 对于混合气体,在总压力不太大时,亨利定律能分别适用于每一种气体,与其它气体的分压力无关9.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规律为 A. 随浓度增大而单调地增大 B. 随浓度增大而单调地减小 C. 随浓度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D. 随浓度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 10. 基元反应 A −→−2Y ,k A 是与A 的消耗速率相对应的速率常数,则有A. d d YA Ac t k c = B.d d Y c t = 2k A c A C. d d Yc t = 12k A c A D. d d Yct =k A c A 211. 25℃时,电池Pt|H 2(10 kPa)|HCl(b )| H 2(100 kPa)|Pt 的电动势E 为A. 2×0.059 VB. -0.059 VC. 0.0295 VD. -0.029512.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α,β任意两相平衡时,两相中下述物理量相等的是A. 摩尔吉布斯函数B. 摩尔热力学能C. 摩尔焓D. 摩尔熵13. 温度T ,压力p 时理想气体反应: ①2H2O (g) == 2H 2(g) + O 2(g) K 1 ;② CO 2(g) == CO (g) +21O 2 (g) K 2 ; 则反应: ③ CO (g) + H 2O (g) = CO 2 (g) +H 2 (g) 的K 3 应为A. K3 = K 1 / K 2 B. K 3 = K 1-K 2 C. K3) =K 1O / K 214. 标准氢电极是指A. Pt | H 2(p (H 2)=100 kPa) | OH -(a =1)B. Pt | H 2(p (H 2)=100 kPa) | H +(a =10-7)C. Pt | H 2(p (H 2)=100 kPa) | H +(a =1)15. 温度T 时,由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求化学反应 0 = νB BB ∑的标准摩尔反应焓的公式为A. ∆r H (T ) == -∆B∑c H (B, 相态, T )B. ∆r H (T ) == -νB B∑∆c H (B, 相态, T )C. ∆r H (T ) == νB B∑∆c H(B, 相态, T )D. ∆r H (T ) ==∆B∑c H(B, 相态, T )16. 已知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用0.5F 电量可从CuSO 4溶液中沉淀出多少克铜?A. 64 gB. 16 gC. 32 gD. 127 g17. 弯曲液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A. 一定等于零B. 一定不等于零C. 一定大于零D. 一定小于零18. 憎液固体表面不为液体润湿,其接触角为A. θ= 0oB. θ> 90oC. θ< 90oD. θ为任意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共11分,每空1分)19. 当稀溶液中所含溶质为不挥发性溶质以及凝固时析出纯溶剂,则此稀溶液的依数性质有:___;;;。

20. 指出在真空中(1)CaCO3(s)部分分解的自由度数F =_______(2)NH4Cl(s)部分分解的自由度F =_______。

21. 等温等压下影响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因素是⎽⎽⎽⎽⎽⎽⎽⎽⎽⎽⎽⎽和⎽⎽⎽⎽⎽⎽⎽⎽⎽⎽⎽⎽⎽。

k1 Y22. 平行反应A ,反应1和反应2的指前因子相同,活化能分别为100 kJ·mol-1k2 Z和70 kJ·mol-1,当反应在1000 K进行时,两个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之比kk 1 2= 。

23. 写出离子强度的定义式I= 。

若某溶液中含KCl0.1mol•kg-1,BaCl2 0.2 mol•kg-1,该溶液的离子强度I = 。

三、是非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24. 组成可变的均相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d G=-S d T+V d p+∑BBμd n B,既适用于封闭系统也适用于敞开系统。

是不是?()25. 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

是不是?()26. 质量作用定律不能适用于非基元反应。

是不是?()27. 若反应I的活化能小于反应II 的,则相同温度下反应I的反应速率常数一定大于反应II的,是不是?()28. 反应级数不可能为负值。

是不是?()29. 不可能用简单精馏的方法将二组分恒沸混合物分离为两个纯组分。

是不是? ( ) 30. 某反应,若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υA=κA c A2c B,则当c B,0>>c A,0时,反应速率方程可约化为假二级反应。

是不是?()31. 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由T 1,p 1绝热膨胀到T 2,p 2,该过程的焓变化 ∆H n C T p T T =⎰,md 12。

对吗?( )32. 因为Q p = ∆H ,Q V = ∆U ,而焓与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所以Q p 与Q V 也是状态函数。

对吗?( )33. 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在任何温度下都等于零。

是不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 34.下图为二元凝聚态的相图: ⑴指出各区域的稳定相;⑵画出从 a 至 d 的冷却曲线并描述冷却过程的相变化情况。

t/℃ 101.325kPaa15 26 3 4dA xB B35. 纯液体、溶液和固体各采用什么方式来降低表面吉布斯函数以达到稳定状态?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7分,共计4小题。

)36.(12分)气相反应A Y+Z为一级反应。

400K时将气体A引入一抽空的密闭容器中。

开始反应15 min后,测得系统总压力为34.7kPa。

反应终了时,测得系统总压力为65.6 kPa。

又500 K时测得该反应的半衰期为0.44 min。

试求:(1)反应速率常数及半衰期;(2)反应经历1h后的总压力;(3)反应的活化能。

37.(10分)有一原电池Ag | AgCl(s) | Cl-(a=1)||Cu2+(a=0.01)| Cu。

(1)写出上述原电池的反应式;(2)计算该原电池在25℃时的电动势E;(3)25℃时,原电池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 r G m)和平衡常数K各为多少?已知:E(Cu2+|Cu) = 0.3402 V,E(Cl-|AgCl|Ag) =0.2223 V, 1 F=96485C·mol-1。

38.(10分) 反应MCO 3(s)== MO(s) + CO 2(g) (M 为某金属)有关数据如下:(B,298 K) / kJ (B,298 K) / JC p,m(B,T)可近似取C p,m (B,298 K)的值, (p=100 kPa)(1) 求该反应 r G(T)与T的关系;(2) 该系统温度为127 ℃,总压力为101325Pa,CO2的摩尔分数为y(CO2)=0.01,系统中MCO3(s) 能否分解为MO(s) 和CO2(g);(3) 为防止MCO3(s)在上述系统中分解,则系统温度应低于多少?39.(15分) 将1 mol 某单原子理想气体,从p 1= 500 kPa ,T 1 = 400 K ,V 1 = 6.6512 ⨯ 10-3 m 3的始态,先绝热可逆膨胀到p 2 = 300 kPa ,然后再绝热,反抗恒定的外压p (环)压缩到V 3 = V 1,p 3 =p (环)的终态。

求题给过程的∆U ,∆H ,∆S ,Q ,W 及p (环)各为若干?39.(15分)解:1,1221,772,552p mV m R C p T p T C R γγγ-⎛⎫⎛⎫==== ⎪ ⎪⎝⎭⎝⎭或T T p p R C p 2121=(/)/,m==400353260804K K (/).. (2分)因 W 2 = ∆U 2,m 323323322()()(/)V nC T T p V V p V nRT p --=-=-即3,m 23322()(/)V V nC T p V nRT p nR --=-又因V 3=V 1,所以 1,m 23122()(/)V V nC T p V nRT p nR --=-故 ,m 23122...2.5/V s u rn C T p p V nRT p ====- (2分)T 3= p 3V B / nR = 428.56 K (1分)∆S = nC V ,m ln ( T 3 / T 1 )= [1.5 ⨯ 8.314 ⨯ ln ( 428.56 / 400 ) ] J ·K -1=0.8601J ·K -1 (2分)∆H = nC p.,m ∆T = 1×2.5R×(T 3-T 1) =….= 593.6J (2分)∆U = nC v,.m ∆T = 1×1.5R×(T 3-T 1) =….= 356.2 J (2分)∆U= Q + W(2分)Q = 0, W = U = 356.2 J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