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制胜因素与信息化战争要点一丶战争制胜因素及其作用战争的制胜因素,是在战争中保障克敌制胜的各种条件,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地理条件和民族尚武传统、统帅才能、战争指导艺术等因素。
概括起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大体上是三个方面,一是战争的政治目的与性质;二是战争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三是战争指导能力与艺术。
政治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内外政策、政治组织力、政治动员力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与性质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集中表现。
政治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性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因为它决定着军民在战争中的政治情绪、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和战斗意志等,进而决定着战争力量和潜力的发挥程度。
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的政治目的,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能广揽人心,得道多助,军民积极参战,能充分发挥战争力量和潜力,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政治目的反动,不得人心,失道寡助,难以取胜。
如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和前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美国在发动侵朝、侵越战争中,苏联在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中,都未能征服弱小的朝鲜、越南和阿富汗,都以失败而告终。
军事因素,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国家的武装力量、军事科学、国防建设、国防经济、战争准备、后方建设与战略物资储备、后备力量建设与兵员储备等。
武装力量,是军事因素中的主体。
国家武装力量的数量与质量,军队的科学编组与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部队的军政素质和纪律、作风建设,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水平,统帅才能和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等,这些因素的优劣,决定着战争的力度和强度的高低,直接地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其他的军事因素,都是为着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夺取战争胜利服务的。
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
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
国家经济因素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影响。
基本的规律是,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正义战争的一方,比反动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非正义战争的一方更能发挥国家经济实力和潜力的作用。
这一规律决定着敌对双方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教育卫生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等等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程度。
国家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能量,又受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健全程度的影响。
再富有的国家、有再强大的经济实力,若是没有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便不能为武装力量制造和输送所需的作战工具和作战物资。
随着军队、武器的发展,战争强度不断提高,战争消耗随之增大,使战争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在战争中生产飞机19万架、坦克9200辆、火炮l4万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在战争期间生产飞机76万架、坦克28万辆、火炮追击炮254万门,消耗弹药美军为690万吨,苏军为1000万吨,消耗油料美军为l8760万吨,苏军为1956万吨。
美军在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中,仅航空弹药就消耗750万吨。
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
科学技术因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先导条件,主要包括国家和军事领域的科研机构、科技队伍、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尖端技术,以及军民的文化素质等方面。
这些因素,是生产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其水平高低,关系着国家战争力量的高低。
一种高技术武器,就是一种巨大的战斗力。
如在以往战争中“千架大轰炸”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当今一枚大、中型核导弹就能完成。
要打赢高技术战争,必须发展高技术武器和器材。
战争的胜负,是受综合国力制约的,单靠某一种因素的作用是不能决定战争命运的。
在具备了各种制胜的物质因素之后,还必须有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作指导,充分发挥军民在战争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驾驭战争胜利。
战争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力量的竞赛,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竞赛,精神力量在任何战争中都起主导作用。
技术的发展,仅能改变战争样式,提高战争强度,但不能改变战争是政治继续的本质。
这就决定着,武器在战场上所发挥的效益大小,与人的觉悟和勇敢精神高低有关。
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的军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二丶如何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须考虑到战争的结局和后果,在战略指导上首先追求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那种以大规模物理性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必将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信息化战争中的信息是指一切与敌我双方军队、武器和作战有关的事实、过程、状态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系统所接收和理解的内容。
就对信息(数量和质量)的依赖程度而言,过去的任何战争都不及信息化战争。
在传统战争中,双方更注重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综合较量。
如机械化战争,主要表现为钢铁的较量,是整个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竞赛。
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物质力量的较量,但更主要的是知识的较量,是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
知识将成为战争毁灭力的主要来源,“计算机中一盎司硅产生的效应也许比一吨铀还大”。
火力、机动、信息,是构成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作战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
信息能力,表现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利用和对抗等方面,通过信息优势的争夺和控制加以体现。
信息优势,实质就是在了解敌方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情况,是一种动态对抗过程。
它已成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陆地控制权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当然,人永远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宰者。
战争的筹划和组织指挥已从完全以人为主发展到日益依赖技术手段的人机结合,对军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
从信息优势的争夺到最终转化为决策优势,更多的是知识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准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特点规律,实现训练观念由适应战争向设计战争的转变,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以此牢牢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
三、适应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战争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战争形态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训练与作战的互动史。
冷兵器战争,以金属兵器为主战武器,战场空间和作战方式有限,战争可控性较强,训练与作战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训练设计作战、作战检验训练”,无论是中国古代军队发明的八卦阵、长蛇阵等阵法,还是西方古代军队使用的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方阵等,都是经过战前精心设计、反复演练后运用于实战的;热兵器战争,火器成为主战武器,射程和杀伤力增大,控制战争难度增大,训练与作战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作战牵引训练、训练适应作战”,各种散兵战术就是产生于实战并在训练中得到完善的,机械化战争,坦克、飞机、火炮的广泛应用,战场空间的急剧拓展,武器装备机动力和杀伤力的空前提高,使得战争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军队训练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追踪和适应战争”。
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各类信息化、精确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大量涌现,控制战局、驾驭战争成为可能,人们改造战争的能动性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主动设计战争、提高对未来战争的控制力和驾驭力,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美军在实战中成功运用快速决定性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新战法,都得益于平时的试验演示和战备训练,目前正以网络中心战的思路设计和规划着未来战争。
对此,美军在《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中明确提出:为维护和扩展全方位军事优势,美军必须以实战的方式进行训练,以训练的方式进行实战。
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要军事训练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必须直接服从服务于现实军事斗争的需要。
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中能够按照训练的方案和模式进行实战,除了其拥有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和超越对手的绝对“军事代差”外,也与其掌握着战争发起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主动权分不开。
如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完全掌控着备战、开战、作战的主动权,因而他们能够充分依托临战训练对战争进行周密设计规划和反复地试验演练,形成了多套应对各种情况的实战预案。
按照第一方案,美军原计划利用第四机步师从北线土耳其方向进入伊拉克配合南线主攻,但当土耳其不允许美军借道攻伊时,美军随即启动第二方案,运用空降部队实施“蛙跳战术”,在伊北部地区迅速开辟出北方战线,为合围巴格达创造了条件。
在这场战争中,尽管美军未能实现实战检验其第一个数字化师的计划,但却充分验证和展现了“以实战的方式进行训练、以训练的方式进行实战”的理念。
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军事训练的能动作用,切实认清我军在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有利态势和因素,紧贴部队装备实际和战场环境,针对敌人的特点和弱点,按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依托军事训练这个实践平台,自主设计和规划战争,务实试验和演练作战,变“训战一致”为“战训一致”,实现由“被动式应战”向“主动式作战”的转变。
五、信息化条件下科技练兵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认识战争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人们改造战争的能力。
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出高拟真度的虚拟空间,实现了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军事训练改造战争的能动作用和预实践功能,改变着战斗力的生成模式。
近几年,美军就利用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相继建成了联合作战实验室、信息作战实验室、作战指挥实验室、空间作战实验室、导弹防御实验室等几十个大中型作战实验室,成为美军设计战争和模拟实践的重要依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广泛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军事训练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普遍展开,这些都为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奠定了基础。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训练观念特别是能动改造战争的观念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信息化条件下科技练兵的实践还不相适应。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蕴含的改造战争的巨大能量,还没有在军事训练这个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军事训练改造战争的能动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为主要途径,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设计战争、试验战争、预实践战争的科技练兵路子,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六、落实军事训练战略地位的有效途径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必须靠军事训练的战略作用和战略功能来实现。
在临战准备期间,军事训练作为战争的直接准备,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其战略地位主要通过以训备战、以战促训的互动关系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