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物分析杨慎在《三国演义首卷致辞》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乱世三国,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千载悠悠,无论是煮酒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和刘备,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至今也无非白骨一具已!一千个人品三国,就有一千个别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
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而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无非曹操了。
而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历史人物普遍具有多重性,作为一名具备科学知识的现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而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不管他亦奸亦雄,至少他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曹操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1、 奸诈阴狠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会有如此反应呢?(1)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
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而从侧面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心计。
在幼年曹操便显示出他具有政治家的资质,这也注定他的未来是不平凡的。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这就是曹操,正是这种“奸诈”使得他成功收获一名大将。
由此看来曹操的奸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和不计前嫌。
(3) 而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的奸诈残忍。
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狠计。
他命令下属王垕用小斗发米,而后用王垕的人头平定军心。
他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
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足以说明他的残忍!但是从军事领袖的角度上想以一人之牺牲就挽救了军心,这是否可行?而从王垕角度想,我们听过了无数类似王继光、董存瑞之类牺牲小我的英雄故事,而在这种情况下着又该如何判断?到底是绝顶的残酷还是伟大的智慧?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曹操负面印象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曹操篡汉的社会效应。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
由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所以导致他背上了农民起义镇压者的黑锅,但是由于他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
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
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
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社会基础。
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元代以前景就有人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所以曹操的奸诈形象就这样出来了! 二、多疑狂妄。
但是曹操总是运用权奸巧诈来消除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无疑表现了曹操生性太多疑了,他总是认为别人要谋害他,睡觉都要编出个“梦中杀人”的事来保护自己,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会多留个心眼。
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汉献帝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
曹操便多疑盘问,当知道汉献帝送锦袍玉带给董国舅时,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并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
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
在这里曹操的“多疑猜忌”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曹操不仅多疑,还很狂妄自大。
比如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就是抓住了曹操的性格特点,就知道曹操害怕雾太大,诸葛亮会使诈,于是搞偷袭,结果就是白白送了对手十万支箭;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被一个响雷吓的筷子都掉了,曹操认为他胆小如鼠,结果对他放松了警戒,酿成大错放虎归山;在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十面埋伏落荒时竟然仰天长笑,笑话周瑜和诸葛亮的智慧不过如此……。
从这些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曹操的狂妄,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轻视对手,才会造成自己的失败。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除了很多很矛盾的负面形象外也有着很多优秀的正面形象:(1) 深蕴帝王权术。
曹操为什么能在激烈的战争中生存并发展下来,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他深蕴权术。
①想刘备被吕布所追,穷困奔许,曹操的幕士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允许出兵助刘攻吕。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操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刘备在曹操这里收到了礼待。
为什么曹操不趁机杀了刘备,以绝后患呢?实际上曹操的内心早就盘算了:“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杀掉人气那么高的刘皇叔,无异于自绝于民,这种赔本的买卖,聪明的曹操当然是不会干的。
从这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曹操对权术的掌握是很稳当的。
②曹操一直都很欣赏关羽的武艺,也很器重关羽,一直想将关羽招入麾下,但是关羽对刘备忠心不二、义气深厚、刚直不屈让曹操束手无策。
于是攻打徐州的时候,终于有了关羽兵败遭困的机会,他首先是不惜以答应关羽“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但知刘皇叔去向”“便当辞去”等极为苛刻的条件为代价,换取了关羽的“归顺”。
为了争取关羽的“归心”,他又变强制为笼络,设大宴、以客礼对待身为败军之将的关羽,“延之以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小宴三日,大宴五日”,“送美女十人”;见到关羽的战袍旧了,以“异锦做战袍一领相赠”;了解到关羽的战马瘦,赏之以赤兔马,企图以这样关怀备至的爱护、尊敬和信任作为征服关羽,削弱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使关羽亲近自己。
然而关羽最后还是“挂印封金”单骑寻兄而去,他的幻想完全破灭了,但此刻他仍然拒绝幕士们 “追而杀之,以绝后患”的建议,仍旧对关羽表示尊敬、依恋,赠路费,赠征袍。
其实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做给关羽看的,更是做给天下人看!从表面上看,曹操要招收关羽的计谋没有得逞,但是却为以后关羽报恩做下铺垫,利用关羽对他这种感激来发生以后对自己有利的作用。
果然,华容道上发生的故事证明了他的想法没有错,在他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关羽用个人恩义取代了天下大义,放了曹操一条生路,曹操因此而免于俘虏,保全性命。
在曹操劝降关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操就是其实就是很善用权术的人。
曹操不杀刘备与关羽,期原因都是曹操对这其中的厉害看的很清楚,从中将他善于玩弄权术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2)文武双全。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诈、狠毒、多疑等为主,但是对于一个人物,他的形象也是具有双面的,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看出曹操本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给予肯定的。
首先,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还与玩伴们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在幼年时就能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苗头。
曹操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写过许多流传至今的好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真是雄心壮志、气势磅礴啊!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并且曹操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战斗中做好了准备。
他一生非常喜欢读书,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喜好,才让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出奇制胜的胆略和才干尽显名将风采。
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而是沉着应战,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3)唯才是举,有宽大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视中原,除了曹操自身“胆智才略”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忠实而又智勇的团队。
曹操知人善任,把一大批有才智之人并入他的集团,使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以后成就曹操的政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逐鹿北方的大业提供最大的可能。
老谋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华出众的程昱,满宠、刘晔等也都纷纷投其名下;武艺超群的于禁,勇猛无双的典韦等也归附其麾下。
不久之后,曹操手下已经是文臣如雨,猛将如云。
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笼络人才。
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爱怜有加,他也曾想千方百计留用关羽,即使他知道这是不可能、心中不爽之时,仍做出牺牲,并赞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仍执意不改,下令放关羽。
从中表现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
(4)处变不惊、果断处分的心理素质。
这是一个军事家必有的素质。
而曹操就在多回中显现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第一回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曹操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对斗争结局的判断,表现出一个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曹操“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被何进视为“无知”;对何进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蠢举,曹操“料其必败”的判断,又遭到何进的怒斥;然而后来何进被杀和董卓入京的暴行,已经从结局上揭示了曹操处变不惊的预见性及深谋远虑的个性。
或许在大众眼中,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
”“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
“‘宁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的奸人。
”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