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及建议原创:总局法规司市场监管半月沙龙10月8日2014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通过注册资本改革、企业住所改革、企业名称改革、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改革、证照合一改革、“先照后证”以及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等具体措施,深入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营商环境的大力改善,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市场活力得到了持续释放,企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024.3万户,较改革前(2014年2月底)净增3894.0万户,增长63.5%。
其中,企业共有3133.1万户,较改革前净增1586.9万户,增长102.6%。
企业在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中的占比由改革前的25.2%上升为31.3%。
分别按2017年底和2013年底的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由改革前的44.6户增加到70.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由改革前的11.2户增加到21.8户。
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和跨越式增长,对于扩大就业、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出市场准入标准的调整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修订符合大众所期待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全面和及时的评估,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优质增长,市场主体“出生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意味着它能有效存活,以及市场主体总量是否存在数据沉积等。
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和问题,对市场主体发展背后潜藏的风险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出台和改进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提供参考。
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基本情况(一)全国市场主体基本情况商事制度系列改革与国家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2013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6062.4万户,商事制度改革第五年突破了1亿户。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共计10024.3万户,注册资本(金)313.1万亿。
其中:企业3133.1万户,注册资本(金)302.7万亿;个体工商户6685.9万户,注册资本(金)5.6万亿;农民专业合作社205.2万户,注册资本(金)4.8万亿。
全国实有内资企业3077.5万户,注册资本(金)278.3万亿(其中:私营企业 2819.5万户,注册资本(金)186.0万亿);实有外资企业55.6万户,注册资本(金)3.9万亿。
(二)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特点1.实有市场主体增速加快。
2010年至2013年,各年年末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分别为4627.3万户、5061.8万户、5494.8万户、6062.4万户,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8.5%、9.4%、8.6%、10.3%。
2014年2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仅6130.2万户,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后,当年年末全国市场主体数量就增长了802.0万户,增速为13.1%,比2013年多出2.8个百分点。
2015年至2017年,各年年末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分别为7746.9万户、8705.4万户、9814.8万户,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1.8%、12.4%、12.7%,均高于改革前。
2.新设市场主体增长迅猛。
企业注册便利化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各类市场主体入市速度加快。
反映在新登记市场主体数据上,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全国共新设市场主体6579.1万户,比2013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还多516.7万户。
从新设市场主体的增量看,2013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31.5万户,改革后的2014年至2017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分别是2013年的1.1倍、1.3倍、1.5倍、1.7倍。
从日均新设市场主体总量来看,2014年至2017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分别为3.5万户、4.1万户、4.5万户、5.3万户,而改革前的2012年和2013年则分别为2.6万户、3.1万户。
3.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虽然实有个体工商户在总量上仍占绝对优势,但是占比在逐年下降,企业占比在逐年上升。
2014年底,实有个体工商户4984.1万户,占同期实有市场主体的71.9%,企业占26.2%;2015年至2017年,实有个体工商户占比分别为69.8%、68.1%、67.0%,而企业占比分别为28.2%、29.8%、30.9%。
4.第三产业企业增长强劲。
从增速方面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第三产业企业的年均增速为17.1%,仅次于第一产业企业(年均增长率为23.8%)。
从增量方面分析,2017年9月,第三产业企业在企业中的占比从2012年9月的71.1%增长到了75.3%,提高了4.2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企业占比只增加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则降低了5.3个百分点。
在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的前提下,由于第三产业占比增幅最大,因此增量也最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也反映,2014年至2017年,第三产业在实有企业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数量也是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2014年底,实有企业中第三产业为1334.9万户,占实有企业的73.4%,到2017年底已经增长为2318.2万户,占实有企业的76.4%。
5.新设企业地域差距缩小。
中部、西部新设企业增速加快,东部新设企业优势明显。
2014年,全国新设企业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205.4万户、67.2万户、72.6万户、20.0万户;2015年,四地区新设企业分别为256.5万户、77.9万户、87.9万户、21.6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4.9%、15.9%、21.1%、8.3%;2016年,四地区新设企业分别为322.4万户、99.4万户、103.4万户、27.7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5.7%、27.6%、17.6%、28.2%;2017年,四地区新设企业分别为344.3万户、115.9万户、115.2万户、31.9万户,分别同比增长 6.8%、16.6%、11.4%、15.5%。
整体看来,东部地区的新设企业数量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中部、西部地区差别不大。
从增速看来,中西部增速相对平稳,且在2017年超过了东部地区,说明中西部差距正在缩小,发展趋于平衡。
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发展风险分析(一)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存局限1.统计数据反映出的增长有限。
尽管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增速较改革前大幅提升,但与同期新设市场主体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市场主体的发展态势并无想象中乐观。
数据反映,2014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292.5万户,而全国实有市场主体相比上一年只增长了870.0万户;2015年底,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479.8万户,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814.6万户;2016年底,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651.3万户,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958.6万户;2017年底,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109.4万户。
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增量与新设市场主体之间差距较大,一方面说明随着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改革以及吊销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市场退出机制得到了优化,市场退出的便捷性不断满足市场主体的退出需求,注吊销户数也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更说明市场主体的优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一些对市场环境、消费需求等缺乏充分研判的创业者盲目设立公司,随后又快速沉寂。
以共享经济行业为例,“2017年共有26家共享企业倒闭(加上停业的企业将近50家),其中,2016年成立、运营不足一年就倒闭的企业达到9家,达到1/3。
”除此之外,为制假售假、骗领增值税发票等故意成立劣质公司、空壳公司、骗子公司的新闻也不断见诸报端,江苏盐城城南新区伍佑街道就曾被曝出该街道办工作人员集中注册百余家公司,其中多数为‘空壳’公司。
这类公司的设立在短期内带来了新设市场主体数据的增加,但实际上是浪费了公共资源,夸大了市场发展情况,甚至会影响政府决策。
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企业“出生易、出生多”的同时,重视企业的“优生优育”,减少无效低质企业的进入,引导和服务企业成长,不断缩短新设市场主体和实有市场主体增量之间的差距,促进市场主体的有效增长。
2.实有市场主体的虚数风险。
尽管市场退出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大多数应被淘汰的市场主体得到了“过滤”,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市场中仍然存有不少虚数。
一是年报后带来的虚数风险。
年检时期,不按时参加年检的企业可以及时被批量吊销,实施年报制度后,企业需连续两个年度未依法年报且未进行纳税申报,才有可能被清理,因此,一段时期内企业虚数增加的趋势可能还将延续。
二是恶意进入与监管缺失引发的虚数风险。
以冒用身份信息骗取登记以及长期未开业或开业后长期停业不经营但又按时年报现象为例,对于被冒名登记,由于该现象发现难、查证难(行为人难以确定)、成本高(多需要被冒名当事人提供笔迹鉴定)、耗时长,且又缺乏单独、明确的撤销登记程序规定,目前只能运用行政处罚程序进行处理,但存在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却只能作出撤销登记决定,不能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问题,即使相对人已经发现该现象并向登记机关投诉,市场监管部门也难以及时有效的处理。
对于实际长期未开业或开业后长期停业不经营但按时年报的企业,尽管其实质已经达到吊销条件,但年报掩盖了它的真实情况,监管部门一时难以发现。
三是现有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带来的虚数风险。
本届全国人大会议代表建议反映,由于市场主体的主动退出需经过清算、公告、完税、还债、销户等程序,手续繁琐且耗时长,不少企业不愿意办理注销登记,或者为了躲避债务和税收等原因怠于办理注销登记,而“坐等”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吊销。
据调查,每年被吊销的企业大多是这种“三无”企业(无场所、无机构、无人员),使得吊销这种行政处罚方式发挥着清退市场主体的作用,这反映出当前的市场退出制度尤其是注销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中主体数据有待进一步净化。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完善撤销虚假登记行为的处理程序,完善注销登记制度,进一步降低注销登记成本,视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清理工作,如联合税务部门的纳税申报进行随机抽查,或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调查等方式,不断挤压“虚假”市场主体的存活空间。
冷静看待市场主体数据,既要鼓励和便利市场主体的设立,尊重市场优胜劣汰,及时清理低劣主体,更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存活和健康成长,缩短新增市场主体和实有市场主体之间的差距,提升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落实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市场主体发展质量亟待提高1.个体工商户偏小偏弱,抗风险能力需提升。
个体工商户数量庞大,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能力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