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B)。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2.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B)。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3.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时,政府应当把(C)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实现充分就业C.稳定物价水平 D.实现社会公平4.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D)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A.经济增长量 B.经济变化量C.国民生产总值 D.经济总量5.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种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D)。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计划手段 D.经济手段6.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之所以能发挥其灵敏调节的功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B)。
A.与法律手段相结合,具有法律的强制力B.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其变动会引导和调节它们的经济活动 C.由国家政策调节,具有政策的威力.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具有行政约束力 D.7.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是(B)。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际收支C.国有资产 D.国际资本流动8.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的关系是()D。
A.绝对一致 B.互相矛盾C.没有任何联系 D.辩证的矛盾统一9.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B)。
A.转移支付政策 B.税收政策C.政府重点扶持 D.国债调节10.不属于行政手段特点的是(A)。
A.间接性 B.直接性 C.强制性 D.速效性11.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包括(C)。
A.中央调控与地方调控 B.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C.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D.中央调控与直接调控12.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而造成的失业属于(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13.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包括(B)。
A.促进结构优化B.保持经济尽可能快的增长速度C.经济效益有所提高D.避免大幅度波动14.当需要扩大总需求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是(C)。
A.增加税收 B.紧缩财政支出C.扩大财政支出 D.缩小投资规模15.当经济处于萧条或过冷状态时,政府应当把(A)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价格稳定 C.促进就业 D.平衡国际收支16.当经济过热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A)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积极稳健 D.适度放宽 C.扩张性 B.适度从紧 A.17.由于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属于(D)。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18、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B)A. 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B.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C. 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D. 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19、关于黄河断流,院士专家考察组在结束考察后提出,首先应通过立法由政府实施对黄河水资源的资源权属管理,即建立一个权威体制,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其次,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可见,在考察组看来,对黄河水资源的配置( C)A. 应以市场为主要手段B. 应进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C. 应实行国家宏观调控D. 应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宏观调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
)1.“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
根据这一思路,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是(ABDE)。
A.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B.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C.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再配置D.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E.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2.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处于过冷状态时,政府应把(AE)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稳定物价 C.控制通货膨胀D.平衡国际收支 E.实现充分就业3.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ACDE)。
A.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B.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C.稳定物价水平 D.充分就业 E.平衡国际收支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有(ABCD)。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E.经济管制5.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ABCE)。
A.国家计划 B.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E.法律手段6.与国家计划、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的特点有(ACD)A.约束性 B.直接性C.强制性 D.稳定性 E.速效性7.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ACD)。
A.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B.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节C.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D.保证计划、经济、行政等手段的正常运行来调节经济运行E.通过规定、指令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8.国家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ABCE)。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 D.外交政策 E.收入分配政策9.下列关于充分就业的论述,正确的有(BCE)。
A.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失业B.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就业状况C.它并不排除诸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D.一般存在4%~6%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为E.10、近年来,随着航空,公路运输的发展尬铁老大的地位受到动摇.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铁路部门相继推出灵活定价,客车提速等一系列措施.这表明( BCD)A. 运输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B. 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打破某些企业或行业的垄断地位C. 竞争给铁路部门带来了发展的压力和动力D. 运输部门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11、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纺织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共压缩纺锭465锭.但是,有的地区在地方利益驱动下,利用本地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将已淘汰的陈旧纺锭重新投入生产,导致又新增纺绽444万锭.为了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中国决定三年压绽1000万,并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ABCD)A. 微观经济利益和宏观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B. 微观经济利益和宏观经济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C. 微观经济效益应服从宏观经济效益D. 国家应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三、辨析1、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2、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3、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公报显示,“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都是经济发达区域,然而在中国各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的污染最严重,渤海的污染面积已达 41.3%”。
辨题: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治理污染又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4、经济发展就是指GDP的增加。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取代传统产业。
6、“十一五”规划强调: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据权威机构预测,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未来几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达到每年80亿至100亿美元。
辨题:“走出去”越多越好。
、经济全球化进程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7.因此,必须反对经济全球化。
四、问答题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2、试说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
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199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特点。
4、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5、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BBCDD 6-10 BBDBA 11-15 CCBCA 16-19 ADBC二、多项选择题1-5 ABDE AE ACDE ABCD ABCE 6-10 ACD ACD ABCE BCE BCD11 ABCD三、辨析1、答:错。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机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因而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要求日益紧迫。
2、答:政府在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
实行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
.3、答:(1)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如果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则可使经济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发展。
(2)经济发展能为污染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绝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思路。
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答案:(1)GDP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标准,人均GDP更是反映一个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此,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GDP的增加。
(2)但GDP的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
因为片面地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台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从低水平的小康跨跃为全面的小康①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高水平的,目前的是低水平的,要实现由低水平向全面小康的转变,题中观点有合理性。
②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不能是跨跃式的跃进,要扎实地前进、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