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者:文章来源:中立诚会计师事务所更新时间:2007-11-21 17:44:5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这一科学论断,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清晰起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经济缺乏活力,我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严峻局面,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条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标,等等。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11月,他在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辑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1985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时又说,“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这一系列科学论断,纠正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消除了人们对计划和市场姓“社”、姓“资”的顾虑,打开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路,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2年6月9日,他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党的十四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就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制度创新为特点的新阶段。
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并提出了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2010年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到2000年底,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这是我国改革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程,可以看出,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思想,从理论上非常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科学体系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他在1993年进一步指出,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共同点,“对西方市场经济中一切合乎市场规律和社会化规律的好经验,都要努力学过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在注意到市场经济共性特征的同时,两代领导人都十分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江泽民同志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他多次明确指出:“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也就体现在这里。
”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等优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运用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新时期伟大的理论创新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独有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排斥市场经济。
这种传统的认识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语不问条件和情况的照搬照抄及教条主义的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左”的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解决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点,探索出一条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培育和建立起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行了价格、财政、税收、计划、投资、金融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健全和完善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等等,用新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经济体制方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