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第一课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1.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说的。

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辩证分析的态度。

2.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分析: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分析: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4.文化传播手段即文化传播的途径。

分析:文化传播手段即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5.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这意味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弱化。

分析:文化发展全球化,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所以,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并没有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对待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6.我们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分析:各国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文化,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7.我们进行文化交流即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分析: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四课1.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分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分析: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4.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5.文化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分析: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发展。

第五课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分析: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分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分析: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分析: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5.实现文化创新,就是以世界各国文化为营养。

分析: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包括继承传统文化和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其中,交流、借鉴中,必须坚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6.“守旧主义”即“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即“历史虚无主义”。

分析:“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六课1.应该运用传统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分析:要辩证看待传统民族精神作用。

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同时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分析: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分析: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

5.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分析: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

分析: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第七课1.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分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分析: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4.弘扬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分析: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5.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分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6.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分析: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第八课1.低俗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析: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喜”有“忧”。

低俗文化的传播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造成的,这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但不是必然结果,需要管理和引导。

2.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分析: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3.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分析: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理想。

4.落后文化就是腐朽文化。

分析: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分析:应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大众文化即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分析: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和性质,它只要强调了文化的形式是大众乐于接受的文化。

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既规定了文化的性质是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也规定了文化的内容必须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文化,其形式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7.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

分析: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必须在提倡多样化的过程中弘扬主旋律。

第九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

分析: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等,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文化多样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但国际范围内的文化霸权主义、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文化市场有喜有忧等,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这种多样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一元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

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回事。

分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二者是路程和目标的关系。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

分析: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