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1. (18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郭文卿刘灿章的书画,爽朗大气,厚重却不失灵动,技法娴熟,笔墨功夫深,以书写意,以画抒情,入古而出古,笔墨线条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
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
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
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
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
草法烂熟于心,下笔如飞,自成一体,跌宕绵延,纵意肆流,一气数字,结成大势,颇具神韵。
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先生所画,题材广泛。
山水、花鸟,无所不能。
山水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让人感觉或空灵奇妙或浓重繁茂或温润亲和,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先生的作品气质万千,恐怕与他对艺术的态度不无联系。
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
他自幼喜爱书画,正是这种对艺术天然的热爱,促使年幼的他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也不放下手中的笔。
他绕村子跑几圈取暖只为写字,而那时的纸也只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在生命最青涩的年纪,这样的冬天一直陪伴着他,更别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18岁他参军入伍,他所到的部队恰恰是相对闭塞的一支。
因其能书会画,获得了放电影的差事。
彼时,放电影不仅要画海报、放幻灯片,还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先生强健的体魄与那时的四处奔波锻炼有着莫大的联系。
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
下连队放电影间隙,深入巴山秀水,深山老林,眼前景色成为他最好的素描素材。
放映任务结束,他的时间都被这些美事填满。
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反复临摹,不知疲倦,这样的痴迷,深深潜藏在满是军规的军营里,竟然长达十几年。
自助者,天助之,先生后来遇见了书法名家孙竹篱。
孙先生博古通今,乃一代书画大家。
先生受其艺术精神感染,从业余的苦磨苦练中走了出来,看到了悟性与勤奋拥有同样的闪光点,深化了其对艺术的认知。
后来又遇到陆俨少、沈鹏两位影响深远的师长,他一直谨记他们给予的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的原因,他们一致认定艺术始终是要有深厚的根基支撑,才能永葆生命力。
他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与书画虔心作伴,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
若非对艺术的赤诚,何以走到今天?他的人生亦如他人,并非坦途。
他总是默默接受,把一切幻化,融进他的艺术生命中,他作品里透出的厚重也许在诉说着什么……“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他说得不疾不徐,轻言却饱含力量。
他的人和作品一样,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让人感觉到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情怀。
不论是书还是画,先生已然有较明显的个人面目,但他对自己的期许也许更多。
多次听他讲要用接下来的几年,潜心深入传统、经典,梳理调整创作,精进草书、隶书和山水,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选自《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刘灿章的书画,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这充分表现出他在书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B . 因为喜爱书画,他小时候就专门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里练字,而用的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C . 因为放电影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所以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利用放电影间隙,他发现了最好的素描素材。
D . 陆俨少、沈鹏两位师长对刘灿章的影响深远,传授给刘灿章深厚的艺术根基,这些根基支撑着刘灿章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
E . 不论是书还是画,刘灿章先生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为了能够深入传统、经典,他用几年的时间梳理调整创作,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2)刘灿章先生书画艺术的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归纳。
(3)作者说刘灿章先生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4)文中引用刘灿章的话:“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
”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请就此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2分)2. (16分) (2019高二上·萧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慈父见背见:看见。
B . 舅夺母志夺:改变。
C . 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D . 不省所怙怙:依靠的父亲。
(2)以下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 . “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未曾废离”等词,直接描写其凄苦之情,令人读而生悲。
C . 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 . 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 .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D . 明年,丞相薨。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②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5)用“/”给文中画线的语段断句。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苏辙《东轩记》)3. (10分) (2016高三上·绵阳开学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指花坛。
②真珠:即珍珠。
③欹(qī):倾斜。
④都来:算来。
(1)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2)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 (6分) (2019高一上·烟台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宋代罗大经称其“一联含有八层意思”。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一个怀才不遇者浓重的愤懑之气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三、论述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9高二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壶袁炳发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
七爷对阿东说:“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
他又回到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趟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服中药。
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服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
几日后,爷爷不见了那药壶,便问阿东哪去了。
阿东告诉爷爷药壶还回了七爷。
爷爷听后,一下瘫坐在地上。
爷爷气愤地指着阿东,骂道:“你个混蛋,读书怎么倒读糊涂了?咱们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你也不是不知道,借什么东西都能还,就是借药壶不能还!”爷爷叹了口气,又说:“知道吗?你还的不是药壶,你还给七爷的是晦气呀!”阿东不能与爷爷争执理论,便走出屋去……事有凑巧,就在阿东还给七爷药壶的当天夜里,七爷突发脑溢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