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式联运体系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研究 -以鄂州花湖机场为例摘要:随着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物流设施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和经济双循环发展。
本文通过探究鄂州物流枢纽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国内外枢纽建设的经验,深刻总结枢纽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发展对策,提出建设协同高效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最后,就如何推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供可行性发展建议。
关键词:鄂州花湖机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体系一、引言2021年7月,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中“要加快国家物流枢纽交通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同时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打造健全的多式联运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平衡不充分,内陆地区航空货邮运输滞后、货邮吞吐量不足、专业化货运设施欠缺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与沿海城市相比,大部分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落后,缺少资金与政策扶持,枢纽建设进程缓慢。
因不具备海运优势,航空运输资源并未充分挖掘,使得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
因此,政府应牵头来统筹民航与铁路、公路及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打造多式联运体系,以提升航空货运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航空物流枢纽,集聚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我国航空货运向物流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航空物流运输。
胡皓琼(2021)表示,目前我国极其重视多式联运的建设发展,加强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优势作用,为多式联运的运输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
王霁(2021)指出,近年来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电商物流在多式联运中逐渐发展起来,极大发挥其降本增效的作用。
阐述电商物流在铁路多式联运中的实际价值。
姚瑾如(2021)在《全国流通经济》上分析了海南航空物流枢纽建设的发展方式,从周边机场着手,引入互补协同效应,分清主次推进物流枢纽建设,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基本发展思路。
姜舒曼、徐美霞(2021)在《湖北省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及建议》中表示,湖北省是我国拥有国家级运输通道、枢纽于一体的省份之一,针对此优势希望加快当地多式联运的发展。
二、鄂州市物流枢纽发展现状(一)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作为我国第一个获批建设的专业货运机场,定位为“客运支线、货运枢纽、公共平台”,采用的是“航空货运枢纽+龙头航空物流企业”的国际主导模式。
机场是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将“立足鄂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服务全球”,以高起点、高定位、高质量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比肩孟菲斯的一流航空货运物流枢纽,不断形成全方位扩大开放的发展格局,代表中国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
1.获批建设2018年2月,同意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机场,相关设计和规划得到重要批复。
2020年8月,《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湖北鄂州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
这标志着将花湖机场建成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作为湖北省“头号工程”,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机场建设。
2.产业设施构建“一核引领、两区驱动、多点支撑”的物流节点体系新格局,形成合理布局、产业集聚的现代物流园区。
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以地方产业引导物流集聚发展,满足城市生活物流需要,形成一批定位明确、发展突出的物流节点。
按照区港一体化模式,推进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机场与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协同发展,发展航空物流带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完善临空经济区促进航空物流提升;吸引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协同建设专业化货运设施。
完善前端核查和口岸联检设施;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3.建设发展鄂州花湖机场拥有4E级飞行区等级,1.5万平方米航站楼面积,2.3万平方米航空货站面积,67.8万平方米分拣中心面积;124个机位民航站坪;2条远距跑道均为3600米长、45米宽。
截至目前,花湖机场成功于2021年12月底顺利完成校飞,预计于今年6月投入运营。
机场现已基本完成航站楼内部精装、行李设备,并加快周边机场高速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花湖机场投入运营后,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辐射范围能达到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一夜通达全国各大机场,隔日可达全球各大机场。
(二)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18年12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建设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是加快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和“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1.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推动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协同发展,客货协力构筑空港枢纽,构建全球领先、统筹协调、适度竞争、运行高效的客货双枢纽体系,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转型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
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和容量;加快拓展航线网络;构建多元化航司体系,深化机场与主基地航空公司的合作,引进航空公司和代理商开展全货机业务;提升机场集疏运效率,推进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高效航线网络;优化货运产业生态体系;开展与运输公司合作以提高货物集散能力;完善货运保障措施和服务流程;重点强化集疏运能力,发挥“铁水公空”优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协同高效、快速通达的网络体系。
2.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客运便捷、货运高效为目的,打造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三个交通网络,完善空铁互联、空公衔接、空水共享、空轨直达四种联运方式,发挥交通对客货双枢纽的依托和支撑作用,实现快速通达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的目标。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实现机场协同化布局,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理念;创新铁路运输模式,以高、普结合的模式,推进高铁、普铁有序连接,形成便捷通达的铁路运输体系;创新公路运输模式,采用环、放交汇的模式,实现环状高速路与放射状快速路的交汇协同发展,形成外达内通的公路运输体系;创新水路运输模式,以内、外相符的模式连接港口,打造内外分工、协同合作的水路运输体系。
促成多式联运通道。
以多式交通分级的方式构建“空铁公海”四类三级多式联运体系。
打造空铁互联通道,连接京广、沪蓉高铁至天河机场,连接鄂州东站、鄂州站至花湖机场,形成机场与铁路站之间的高效互联;推动空公无缝衔接,形成机场间快速通道,连接周边产业基地和公路,形成双枢纽间的公路速达通道;实现空水共享保税,连接机场与二级节点保税区港口,建立速连专享通道;形成空轨专项通道,连接双枢纽和多条轨道线路,形成机场与快速轨道的专享通道,解决货物“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
三、国内外国际物流枢纽发展因素分析及经验总结孟菲斯国际机场的成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鄂州花湖机场基于此深度融入中国智慧,打造成为中国版的“孟菲斯”,为国内外提供航空枢纽发展的中国方案。
新郑机场基于郑州较高的城市定位,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因此对两者与鄂州花湖机场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湖北省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航空物流枢纽提供范例。
(一)孟菲斯国际机场综合区位优势分析孟菲斯国际机场位于美国偏东南部,是衔接美国国内航线网络交通大动脉的核心环,形成了以孟菲斯机场为核心的4小时交通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背靠美国中东部地区广阔经济腹地;气候条件良好,飓风、暴风雪等极端天气出现次数少,货运和航班起降受季节性气候影响小,物流稳定性强。
(二)孟菲斯国际机场产业集聚效应分析孟菲斯国际机场是联邦快递最主要的全球枢纽机场,其发展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关联密切,机场以发展航空货运为主业,运输货物重点包含精密仪器设备、生物医药物资等;为优化产业集聚空间环境,孟菲斯着力打造物流与分销、生物医药、商业支持服务三大产业集群。
(三)新郑机场多式联运发展分析郑州市确立以建设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为中心,多式联运为手段,市场需求为先导的建设发展新模式,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国际智慧物流信息港,积极与国内外空陆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铁联运开行点对点班列,重点开发原材料入箱、大宗商品入箱项目;铁海联运加强对接港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和海上丝绸之路有效连接。
(四)经验总结1、优越的综合区位优势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优势是货运枢纽机场选址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鄂州位于国内京九铁路联线和武黄城际铁路交汇处,周边紧邻三江港,自然地理优势突出;鄂州在武鄂同城化发展过程中已实现1小时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坐拥发达的经济区位。
2、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基础是物流枢纽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高附加值产业。
航空产品具有时效性强和成本性高的特点,因此运输货物主要是医药产品等。
鄂州花湖机场与光谷科创大走廊组团创新,进而发展成为武汉乃至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3、健全的多式联运体系物流货运枢纽都具备良好的多式联运条件,可高效地开展空陆、空铁、空水的联程联运,不仅拓宽了机场的腹地辐射范围和物流枢纽竞争力,且在物流产品服务质量上形成机场特有的延伸服务,更好保障物流和时间效率;鄂州将多式联运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四、物流枢纽存在问题(一)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已有专业化物流枢纽存在服务水平不高、隐藏的需求较多、实际有效使用程度较低等现象。
枢纽自身管理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机场车辆乱停乱放,排队时间过长等。
(二)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要实现物流运输的便捷,需要良好的信息平台。
协调性是我国信息平台有待提高的重要方面,信息在运输中难以实时共享,无法显示物流的最新状态。
而国内某些地区还未建立与外界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的信息共享信息更加困难。
(三)产业集聚效应不强枢纽地区产业集群布局不合理,各枢纽同时引进多种产业类型,广撒网现象造成产业间互补协同作用不明显,无法形成有效的主次关系。
枢纽间功能定位重合,严重同质,内部资源浪费,产业基础薄弱。
五、打造协同高效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一)布局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针对我国交通布局问题,发布了《规划》,该文件指出预计2025年底,我国物流枢纽将达到150个,将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大各种资源的整合效率。
通过对物流枢纽的前期规划定位,确立枢纽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立健全物流枢纽网络,形成物流辐射基本框架,提高物流与联运服务综合能力。
(二)整合统一物流枢纽通道目前我国经济形式仍比较复杂,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有待加强。
构建良好的经济循环体制,应对现有枢纽通道进行整体布局,加强各枢纽的联通。
物流枢纽通道的整合统一,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促进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