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

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每次30~60分钟。

每日3次。

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至坏死。

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以致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蕴于肌表而发病,日久则耗伤阴血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

【组方】蝉蜕50g/蛇床子30g,苦参20g,白矾10g、川椒10g、艾叶10g、食盐10g。

【操作步骤】将中药加清水1500ml,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

将药液倒入瓷盆,用沙布棉垫在药液中浸泡3~5分钟,让药液充分浸入棉垫后,拧半干,敷于皮损表面,20分钟取下,3次/天。

(三)蛇串疮(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簇集水疱伴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呈条带状分布,病程2~4周,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

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组方】黄柏30g、生地榆30g、五倍子30g、诃子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加水1000ml,水开计时20分钟,连煎2次,将两煎药液倒入瓷盆,用沙布棉垫在药液中浸泡3~5分钟,让药液充分浸入棉垫后,拧半干,敷于皮损表面,冷热不换,20分钟取下,3次/天。

(四)流火(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局部皮肤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突然发红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用清热泻火解毒。

【组方】生大黄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

【操作步骤】将中药用粉碎机粉碎,将中药粉末加水1000ml煎煮,煮沸20分钟后倒出,待自然冷却后,用纱布4~6层做成布垫样片块,浸泡药液中,以浸透药液稍挤拧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每隔5~10分钟更换1次,持续1小时,每日3~4次,3~5天为1个疗程。

(五)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
筋骨失于濡养所致。

起病缓慢,初起时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逐渐加重,疼痛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放散,影响肢体活动,但功能活动多不受限。

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组方】海桐皮10g、透骨草10g、路路通10g、乳香10g、没药10g、艾叶10g、当归10g、桑寄生10g、牛膝10g、刘寄10g、独活10g、川乌10g、白附子10g、伸筋草10g。

【操作步骤】建议使用湿敷法。

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沙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约1500ml)煮开以后,再继续煮15~20分钟使用。

每日1~2次。

10天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湿敷技术。

四、注意事项
1.湿敷垫的更换时间:注意掌握更换湿敷垫及湿敷液的时
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清洁度与温度。

渗出伴浮肿较重者应持续湿敷,夜晚涂油膏,病轻者白天可湿敷多次,随着症状减轻而逐渐减少次数
2.注意部位和面积:湿敷垫必须与皮损密切贴附,方能达
到湿敷的目的。

颜面、耳后、肛周、外阴及指、趾间等部位,因形态不规则,应特别注意贴敷紧密。

湿敷面积不可过大,应随着季节、室温而定,一般不超过全身面积的1/3,以免过度的体表蒸发造成脱水。

对老人、幼儿以及皮损在颈、胸等部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冬季室温低时,颈胸部位最好不用冷湿敷
3.用后的纱布应洗净消毒(可煮沸消毒)后再用。

湿敷液应新鲜配制,防止因溶液变质影响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