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齐欢欢110501010011 教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者们对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述。
一、西奥多·舒尔茨以前的教育经济思想根据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人类的思想先驱早就存在有关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
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著作《关于国民财富的原因与性质研究》中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
”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投资教育都能够增加财富的积累能力,个人或社会投资于教育都可以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
“一个费去许多功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技能的职业的人,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样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
而且,考虑到人的寿命长短及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的期间内做到这一点。
正如考虑到机器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样。
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从以上精彩论述中我们可以判断,亚当·斯密当时就已经具有人力资本概念,而且斯密实际上已经探讨了人力资本或教育培训的投资回报问题。
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突出代表的李斯特(F.List,1789—1846),也从后起的资本主义追赶发达列强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甚至明确提出应该将教师列入生产者范围内,并且认为教师的劳动比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间接提出了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原理。
“一国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卡尔·马克思(K·Marx)也在多种场合提出教育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1867),但马克思没有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
与李斯特相反,他不承认教师的劳动属生产性劳动,认为老师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思想中,被后人更多、经常引用的是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一比较笼统的观点。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罗(Solow,1957,1960),他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
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舒尔茨所作的经典贡献表现在:1.准确地推广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在舒尔茨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理解仅仅存在于机器、厂房设备、存货等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上面。
舒尔茨总结了部分前人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准确地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即能够带来比投入时更多的收入)。
这种人力资本与传统的物质资本的差别只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载体不同,相对于传统的体现在物质生产要素而言,这种实现价值增值的手段是体现在人自身上的。
“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不是由于公司股票的所有权扩散到民间,而是因为劳动者挖掘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2.第一次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
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能够提高工人收入的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状态。
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
舒尔茨认为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长,随着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状况将趋于减少。
再次,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趋于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
舒尔茨指出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依靠财产收入的比重已相对下降,依靠劳动收入的比重在相对增加,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
3.开创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计算方法。
世纪50年代,舒尔茨(Schultz,1956,1959)发表了他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经典论文,定义了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等经济活动,设计了对教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并估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
他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
三、舒尔茨之后的理论发展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
一方面以加里·贝克(G.Baker)和丹尼森(Dennison)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见解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得到一些看似批驳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的结论。
贝克修补和深化了舒尔茨教育人力资本的观点,他把讨论的重心从正式学校教育转移到劳动培训。
在他的经典著作《人力资本》中,贝克对劳动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了非专业技能的培训费用由雇主承担、专业技能的培训费用由雇员承担的论断。
这些填充了舒尔茨研究的空白,但是他并没有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丹尼森(Dennison,1960s)则采用了不同于舒尔茨等人的思路,他试图从历史统计分析中度量增长的各种因素。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别。
其中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节约等23个要素。
通过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的作用,他比较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
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夺质量提高在计算教育程度提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问的经济增长有l/5应归于教育。
尽管这种方法假定了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相同以及将知识进展当成独立要素,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
四、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贡献从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内,国内主流学界及政府层面“沿用苏联教育学原理基调”,均强调“教育这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适应,而不敢妄谈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张铁明,2002),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一些教育对经济增长存在贡献的思想仍若隐若现。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存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中。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书籍、文章开始出版。
《教育经济学》(厉以宁,1984)的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以宁(1984)开始强渊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力工资”等,进入21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环境和制度等问题开始凸现.这引发人们对教育贡献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进入教育经济学家们视野的自然是严重的人口问题。
教育经济学家们期望教育能够通过降低中国人几数量、提高中国人口质量和优化中国人口结构进而达成经济增长目标。
范先佐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研究.“教育与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以及发展趋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又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经济发生联系和关系。
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质量,减少人口的数量,改变人口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人门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还有学者从制度方面考察教育的价值也很有新意。
[参考文献]1.李勇坚:《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厦其现代发展》,《经济论坛》2003/6。
2.蔡增正:《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3.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
6.李斯特(F.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奎集)26卷第1册。
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张轶明:《教育产业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