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
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
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
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
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
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
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
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多么真诚而细腻的感情。
时而挥泪分别,时而握手相逢。
互相牵挂,互相惦记,永不忘怀。
全诗从每一句来看,都给人以水晶感,清澈明亮。
但从整体来读,又使人捉摸不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
由于感情打到了最合适的依附体,所以该诗的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一语双关。
这又是该诗最明显的艺术特点之一。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
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
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
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
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
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作品鉴赏
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
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芝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
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
舒婷说她受有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
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
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
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
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
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
《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
《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
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
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
一步,然而遥远。
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
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
《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
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
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
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双桅船》等; 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
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
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
《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
《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
《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
什么是双桅?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
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
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
双桅很好地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
舒婷的
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
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
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讽、悖论也都双桅。
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