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外美术史考研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以仰韶文化(例“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例“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4、2005年研]答:舞蹈彩陶盆是指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其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
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
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
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3马家窑文化彩陶[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指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的彩陶类型,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
其中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等主要类型。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答:马家窑文化是指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
马家窑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彩陶纹饰各具特点,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5比德说[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答:比德说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6毛公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答:毛公鼎指是西周晚期青铜器。
整个器身形成优美、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的轮廓曲线。
纹饰极其简洁,仅于口沿下饰两道弦纹,中填以重环纹,充分体现出西周艺术的时代特色。
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厝事。
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7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答:鼎是指青铜器中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更具禹铸九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8“六齐”[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六齐”是指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
“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
9原始瓷器[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答:原始瓷器是指瓷器的萌芽。
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
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马踏匈奴》[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马踏匈奴石刻是指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
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11画像石[厦门大学2004、2006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5年研]答: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2长信宫灯[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长信宫灯是指汉代青铜器。
其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
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
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
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13曹衣出水[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曹衣出水”是指画家曹仲达的一种绘画风格。
曹仲达为北齐重要画家,以画“梵像”著称。
其画风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有“曹衣出水”之说。
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曹家样”的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并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14《画品》[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画品》是指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作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
除对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
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转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知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15六法[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六法”是指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绘画理论著作《画品》中提出的艺术主张。
“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
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16以形写神[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007年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以形写神”是指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其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且“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17洛神赋图[厦门大学2006年研]答:《洛神赋图》是指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它是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
此图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义,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18顾恺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研;厦门大学2004年研]答:顾恺之是指东晋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据记载。
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
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
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19传神论[厦门大学2005年研]答:“传神论”是指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理论家。
历来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
一般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从理论意义上看,彼此是相互补充的。
前者并非完全否定形似,要求的不过是约形;后者也并非外形的酷似,而是要求更严。
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对观察与描绘方法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20迁想妙得[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研]答:“迁想妙得”是指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21顾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5、2006年研]答:顾绣是指明代名噪一时的刺绣类型,实际上是临摹字画的画绣,精巧生动,但又结合刺绣特点,富于装饰效果。
明嘉靖时,进士顾名世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
顾绣脱离生活实际,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性工艺。
22一笔画[厦门大学2004年研]答:“一笔画”是指南朝刘宋时期杰出画家陆探微的一种绘画笔法。
陆探微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
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
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造型。
23曹家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研]答:“曹家样”是指对北齐时期画家曹仲达的画的称誉,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