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考情定位主干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1)背景: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②国家财政困难;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手段: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4)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1)背景: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③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针(1)三大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结果:①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先谈判再建交;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

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3)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求同存异”方针(1)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4)意义: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史料实证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史料一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史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研读】(1)史料一中的统计表说明人大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能够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史料二中体现了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国家机关接受群众监督;体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服从宪法和法律。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史料】史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史料二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针对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

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是针对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问题的。

(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化理解一.过渡时期:一般来说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实际上讲这段时期又分为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政权时期和1953年至1957年的过渡时期。

也就是说过渡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4)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四. “一五”计划工业发展的特点(1)工业结构上: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的发展。

(2)工业布局上:注重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3)地区分布上: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注重公路、铁路和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训练提升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0-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其意义不包括A.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C.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D.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4.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

“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第一个五年计划(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5.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