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1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认识”>“”课前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指名上台写)(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五、课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2一、教学目标1、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预计教学时间:1节三、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四、教具学具准备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五、教学活动(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1、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

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二)动手操作,学习“〉”、“〈”、“=”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3、学习“3=3”(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

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5、学习“3方法与前面相同。

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1)区分两种符号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三)小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

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后说说书中是怎样比长短的?(用数格子的方法)2、填空(1)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2)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

填( )〉( )(3)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

填( )〉( )3、完成书练习二第21页第5题4、在□里填数。

□=□□〉□6、在□里填数。

【提高练习】7、完成书练习二第22页第6题8、5〈□【拓展练习】9、这里有1、1、2、3、4、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探究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学法:讨论法、鼓励发教具准备:例4放大图两幅、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教育一、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课。

二、五月是份民族团结、所以经常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十位是8的两位数有(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

89)2、比89多1的数是()比89少1的数是()。

3、84是由()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你们把昨天的数的顺序掌握的很好了,那么我们今天来学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授。

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2)出示小棒图2。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

哪个数大?”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3、另一幅图创设情景,帮小乌龟回家: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巩固练习1、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2、击掌辨大小游戏:出示卡片,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大的那个是就大。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比较大小。

板书:比较大小2337教学反思: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案常用4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说:称秆鸭子耳朵红旗小棒。

生配合回答1~5各数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