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
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就这点儿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着了火。
车还没有到,可我已经嗅到了故乡的泥土的芬芳。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1)否定反问即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肯定反问。
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
即自问自答。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8、顶针:即某段文字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苗儿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1)
直接引用。
即在引语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出处或来源。
(2)间接引用。
即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应用到文章中去,使之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10、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1、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⑤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小英雄雨来)》
12、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3、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联想: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5、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例如“晨钟云外湿”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1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表面说一层意思,暗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话里有话,弦外有音。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词语构成的,可以是同音同字,也可以是同音异字。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②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
17、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③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19、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用其他的类似、相近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
(1)正衬是利用同主要是无类似的其他事物作陪衬,是主要事物的特征更突出。
(2)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更加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