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能进行简单地计算。
2过程和方法: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晓速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图中四位同学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为什么?〔经过的时间相同时,跑在前面的运动快〕
2 表中哪位运发动跑得最快?
〔经过的路程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3如果周杰伦用5秒钟跑了150米,昆凌用2秒跑了90米,谁快?
〔学生便会自己计算:周杰伦——150米/5秒=30米每秒;昆凌——90 米/2秒=45米每秒。
得出结论,昆凌快。
教师顺势指出,这种计算方法算出来的数据便是速度。
〕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两种?
2什么是速度?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4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5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二)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
(三)知识梳理
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拟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短。
通过的路程越长,说明它运动得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拟所用时间的长短。
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它运动得越快。
例:百米赛跑中,观众通过观察哪个运发动跑在前面,来判断哪个运发动跑得快,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二裁判员那么通过记录每个运发动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比拟快慢的,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2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公式:v=s/t。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真个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发生改变〔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是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
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快慢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平均速度公式:v=s/t 。
其中,t 是物体运动的时间,s 是物体在这段 时间内通过的总路程。
〔四〕课堂训练
例1:一位百米赛跑运发动跑完全程用了11 s ,而一辆摩托车的速 度表指示为40km /h ,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快?
解:运发动速度为v 1=
t s =s
m 11100=9.1m/s 摩托车速度v 2=40km/h =40×h
km
11=40×s m 3600103=/s
答:因为v 2>v 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例2:我国优秀运发动刘翔在2021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 跨栏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 。
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答:刘翔的平均速度是/s 。
例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 用时6 s ,后50 m 用时7 s ,小明 前、后50 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解:小明前50 m 路程s1=50 m 用时t1=6s ,后50 m 路程s2=50 m , 用时t2=7 s ,全程s3=100 m ,用时t3。
根据公式和题意有:
答:小明前、后50 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 、 7.1 m/s 和7.7 m/s 。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局部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 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局部〕 五 教学反思:
分子热运动 设 计 思 想
联系生活实际,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根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110m 852m/s 1291s s v .t .===50m 50m
6s 7s 全程11150m 8.3m/s 6s
s v t ===22250m
=7.1m/s 7s
s v t ==前50m 平均速度:后50m 平均速度:全程平均速度:全程时间:3126s+7s=13s t t t =+=333100m =7.7m/s 13s s v t ==50 m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教学目标知识和
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
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
力又存在引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
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准备
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铅柱、勾码、喷雾器、香味剂、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提要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创造情境:用喷雾器喷出香味
剂。
请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示意。
1.学生感受,激发兴趣。
前排学
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
到。
2.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
是同时闻到的。
关于这个现象,同
学们有什么问题?
2.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沉着
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
问题
3.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3.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
动〞。
扩散现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
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现象。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
变化。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
画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
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3.讨论、交流。
得出分子在运动
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
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
结果。
播放视频“气体的扩
散现象〞。
,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
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4.思考得出:硫酸铜溶液分子进
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
酸铜溶液中。
5.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
固体中吗?
5.思考:可以。
6.讲述:扩散现象。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
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播放动画“扩散现象〞。
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墨水。
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7.观察、思考并答复: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
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
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
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
吗?
1.思考:如铁丝不易拉断。
猜测: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演示实验:两铅柱间分子的引
力使其结合起来。
2.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
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播放视频“铅柱间的
分子力〞。
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
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讨论并答复:液体和固体也不
容易被压缩。
使用课件“分子间的
作用力〞。
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
力。
4.领悟知识,突破学习的难点。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
1.出示课堂讨论题。
观看录像,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
水分子间
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播放视频“玻璃分子
与水分子间的作用
力〞
2.引导组织学生回忆本节学习内
容。
2.回忆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根底上进
行小结。
3.在交流的根底上进行学习小
结。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