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巨人的花园【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语言运用:能说出花园发生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
思维能力:能边读边想象花园奇幻的景象。
审美创造: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课前解析】《巨人的花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
讲述了一个冷酷、孤独、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的巨人在孩子们的感化、启发下变得和善、无私的故事。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
教学时以花园的环境变化为线索,抓住巨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巨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巨人的转变过程。
【教学目标】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生字,会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花园奇幻的景象。
3.能说出花园发生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
4.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重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生字,会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花园奇幻的景象。
3.能说出花园发生的变化和巨人的转变。
【教学过程】一、激发想象,引入课文1、引导学生想象巨人形象:《宝葫芦的秘密》中的王葆是一个普通的人,今天学习的《巨人的花园》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巨人”。
板书课题:27 巨人的花园(出示课件2)2、出示巨人赶孩子们离开花园的插图,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插图,你能想象巨人的样子吗?你对课题有哪些疑问?(出示课件3)提示1:由巨人的巨大双脚想象他的样子。
提示2:由画面上孩子们吓得四散奔跑的情景说说对巨人的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插图十分醒目。
第一幅图再现了巨人赶走孩子的场景,站在花园门口的巨人的巨大双脚和四散惊慌逃窜的孩子们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里的巨人并没有展现全貌,正适合以此打开学生的想象,进入故事情景。
)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
3、作者王尔德简介:王尔德,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童话剧《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夜莺与玫瑰》等。
(出示课件4)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听课文示范朗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出示课件5)3、学认字:反馈交流需要提醒的字音、字形,然后读读词语“硕果shuò允许yǔn砌墙qì覆盖fù呼啸 xiào 一缕lǚ搂住lǒu 脸颊jiá”,提醒学生读准红色字体的生字,注意“脸颊jiá”不要读成xiá。
(出示课件6)4、学写字:出示生字:硕shuò允 yǔn 砌qì牌 pái 禁jìn 惩chěng 踪zōng啸xiào 私sī颊 jiá拆chāi(出示课件7)5、重难点字书写指导:砌:三部分紧凑。
注意起笔的高低,中间最高,“刀”最低牌:左部横画短斜且紧凑。
右部上紧下松,中心对正。
(出示课件8)啸:“口”居中上。
右部横距均匀,中间横最长,中竖直长挺拔。
颊:左右同宽,左高右低。
左部横须斜,点画有呼应。
右部窄长。
(出示课件9)6、识字游戏,花儿朵朵:“砌墙呼啸脸颊惩罚允许丰硕一缕覆盖”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课件10)7、词语解释: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叱责:大声地斥责。
(出示课件11)凄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尽情:尽量由着自己的情感,不加拘束。
(出示课件12)三、提炼主线,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孩子、花园、巨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学生反馈交流:孩子们在美丽的花园____________,巨人回来后筑起了___________,没有了孩子,花园也没有了____________,后来,孩子从__________里进入花园,花园又是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课件13)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分段。
因为巨人对孩子们不同的态度,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课文中巨人的花园变化了几次?要点:出示课文第一部分(1——2)巨人来之前,有孩子玩耍的花园;第二部分(3——9)巨人筑起围墙后,没有孩子玩耍的花园;第三部分(10——15)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
(出示课件14)四、互动课堂,想象画面1、聚焦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花园的景象。
巨人来之前花园是怎样的景象?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吧!(出示课件15)点拨:引导学生圈画出词语“青草、花朵、桃树、小鸟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我们在这儿多么快乐!”这是个洋溢着生机、快乐、自由的乐园。
(出示课件16)教师板书:生机勃勃2、聚焦第三至九自然段,读悟没有孩子们的花园景象。
巨人筑起围墙后,花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3-9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课件17)(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说说在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模拟体验:引导学生根据“仍旧是冬天的景象”“小鸟不肯在他的花园里唱歌”“桃树也忘了开花”“一朵美丽的花从草丛中伸出头来”却又“马上缩回去”等词句进行表演,体验童话的奇妙。
教师朗读叙述的句子,学生朗读表现雪、霜、北风、雹的句子,体会花园的寒冷、凄凉,没有生机的景象。
(出示课件18)(4)再次朗读,把自己想象成小鸟、桃树、花的角色,你会有什么想法?(用低沉的朗读表现这种情景)象征着寒冬的雪、霜、北风、雹等事物会有怎样的心情?(用高兴的语调表现他们的心情)(出示课件19)教师板书:寒冷、凄凉3、聚焦第10至15自然段中描写花园的句子,边读边想象,体会奇特的景象。
(1)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又是怎样的景象?默读第10-1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课件20)(2)出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画出词语“桃树小鸟们花儿们”,感受万物重新焕发生机的花园。
教师板书:焕发生机教师提问:花园的景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课件21)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突然——()叱责——()仍旧——()奇特——()冷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体会巨人由冷漠、孤独到和善、无私的转变。
2.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走进故事情境出示三幅图片,回顾:巨人的花园变化了几次?(出示课件23)教师板书:(1)巨人来之前有孩子玩耍的花园(2)巨人筑起围墙后,没有孩子玩耍的花园(3)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
二、互动课堂,比较阅读1、比较花园三次变化的样子,思考:花园的景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点拨:巨人的转变。
(出示课件24)3、引导:巨人回来前,有孩子玩的花园十分美丽。
巨人回来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一读,想一想,一起来体会巨人的形象吧!(出示课件25)4、阅读第一处描写巨人的语句,抓住描写巨人语言、行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巨人的孤傲、自大、蛮横、自以为是。
(出示课件26)“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
孩子们吓得跑开了。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
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
”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禁止入内违者重惩(1)教师提问:巨人筑起围墙后,花园变得寒冷、凄凉,此时巨人是怎样的心情?(出示课件27)反馈交流:巨人内心深处很孤独。
(2)出示巨人语言描写的语句:“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凄凉的花园,“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疑惑的语气,体会巨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出示课件28)5、过渡: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重新焕发了生机,巨人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什么?他说了什么?读一读相关语句,体会巨人的形象吧!(出示课件29)出示句子: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
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
他太小了,手还挨不到树枝,只好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很厉害。
这棵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着雪和霜,北风还在树顶上吼叫。
“快爬上来,孩子!”桃树一面对小男孩说,一面尽可能地把树枝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
描写巨人语言的句子:“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体会巨人的后悔、内心善良、柔软。
(出示课件30)6、圈画出描写巨人动作的词“轻轻地走”“静悄悄地打开”“悄悄地走”“轻轻抱起”“拿出”“拆除”,感受巨人的善良,对孩子们的爱。
画出巨人的语言描写语句:“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体会巨人的宽容、和善。
(出示课件31)7、反馈交流,总结巨人的转变过程:自私、态度凶恶→疑惑不解、盼望春天→后悔、自责→无私、和善、快乐。
教师小结:巨人的内心本来是善良的,但是长久以来独来独往的习惯掩盖了这种善良。
而这种善良一旦被激发、唤醒后,巨人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快乐。
(出示课件32)8、教师提问:你知道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吗?(出示课件33)9、出示巨人看到奇特景象的句子,与巨人的“凄凉、无奈、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巨人,看到这种对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出示课件34)10、品一品:描写巨人的语言,体会到巨人的后悔和反思。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描写巨人和小男孩的动作,“小男孩伸手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
”感受小男孩带着爱与温情的一吻,彻底融化了巨人心中的坚冰,让他幡然醒悟。
(出示课件35)三、回归整体,理解文章主旨1、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出示课件36)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出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2)小组讨论:“孩子”和“美丽的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巨人为什么说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3)全班讨论:预设1: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预设2:孩子如同天使般纯真、善良、无私、充满活力。
预设3:花是美的象征,而孩子也是美丽、活泼、充满生机的。
(出示课件37)4、教师提问:学完这篇童话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反馈交流:预设1:人不要太自私。
预设2: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出示课件38)5、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提示:想象孩子爬到巨人的脚上、腿上、肚子上、背上、肩上甚至吊在他的胡子上,怎样尽情地玩耍,体验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懂得快乐与人分享后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