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轻烃回收装置流程对比与分析
摘要:以某新建轻烃回收装置为基础,对两种常用的轻烃回收装置工艺
流程,即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流程和吸收塔-稳定塔-脱乙烷塔流程,使用
ProII 9.2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
与脱乙烷塔流程
相比,脱吸塔流程可以显著减少设备投资费用,蒸汽消耗费用,产值也高于脱乙
烷塔流程,所以该新建轻烃回收装置选用脱吸塔流程。
关键词:轻烃回收;液化石油气;稳定石脑油;干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国内原油一般密度较大,轻烃含量较少,因此以前建设的原油常减压装置基
本上没有轻烃回收设施。
近年来随着加工进口原油量不断增大,进口原油中轻烃
组分相对较高,所以后来设计的常减压装置中常带有轻烃回收部分。
随着炼油厂
装置规模日益扩大,现有设计趋向于将各装置的轻烃回收部分进行整合。
单独设
置轻烃回收装置回收全厂的轻烃组分,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资,降低
全厂能耗[1]。
轻烃回收装置的主要生产目的是回收原料(原料油、原料气)中的液化气,
同时干气中C3、C4的含量满足指标要求。
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吸收、解吸、
稳定等,均为物理过程。
通过能量消耗达到回收液化气、轻重石脑油、降低干气
中C3、C4组分含量的目的。
液化气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装置的能耗,液化气
回收率越高装置的能耗也越高。
原料油及原料气的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在国内大多采用成熟的吸收、再吸收、脱吸的气体加工工艺以及石脑油的稳定工艺(如催化裂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均
有类似的吸收稳定流程)。
吸收过程中的吸收剂多采用石脑油或汽油等轻质油品;吸收塔底油经脱吸后送稳定塔回收液化气;贫再吸收剂可使用煤油馏份;富再吸
收油返回装置主分馏塔。
轻烃回收装置有两种常用流程可选: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流程和吸收塔-稳定塔-脱乙烷塔流程,这两种流程各有特点。
1.原料情况
某炼厂计划新建一套轻烃回收装置,规模为200万吨/年,年开工时数为8400小时。
根据全厂总流程安排,本套轻烃回收装置原料为常减压装置,加氢裂化装置,重整装置来的轻烃组分,产品为干气,液化气和稳定石脑油。
原料性质见表1。
表1:轻烃回收装置原料性质
初馏塔顶气和常压塔顶气界区压力分别为0.26 Mpag和0.03 Mpag,需要经过压缩机提压再进入吸收塔。
初馏塔顶气和常压塔顶气总量很小,其中主要为
C1+C2组分,分别占到53.66%和58.84%。
加氢裂化塔顶气和重整含硫燃料气进入界区压力均为1.1 Mpag,无需经过压缩机提压,直接进入压缩机出口分液罐,与经过压缩机提压的初馏塔顶气,常压塔顶气一起,进入吸收塔。
加氢裂化塔顶气H2含量占到23.55%,C3+C4组分占到59.55%。
重整含硫燃料气中H2含量占到57.54%。
初馏塔顶油和常压塔顶油组分主要为C5+,分别占到78.75%和95.57%。
加氢裂化轻烃组分中主要为液化气组分,其C3+C4一共占到85.80%,C5+组分占到9.52%。
原料中C3+C4总量为33361 kg/hr。
1.方案描述
1.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流程(脱吸塔流程)
吸收
塔-脱吸塔
-稳定塔流
程见图1,
初常顶气
经过压缩
机提压后,
与加氢裂
化气,重
整气一起,
从下部进入吸收塔中,吸收塔采用常顶油作为吸收剂。
作为吸收剂部分的常顶油自塔上部进入吸收塔,吸收塔顶干气去下游装置,吸收塔底油进脱吸塔。
脱吸塔底设重沸器,脱吸塔顶气返回压缩机出口分液罐,循环回吸收塔,脱吸塔底油和初顶油、加氢裂化轻烃和剩余的常顶油一起,从下部进入稳定塔。
稳定塔底设重
沸器,塔顶设冷却回流系统,稳定塔顶气返回吸收塔下部,塔顶液化气、稳定塔底石脑油分别作为产品去下游装置。
图1:脱吸塔流程
2.2.吸收塔-稳定塔-脱乙烷塔流程(脱乙烷塔流程)
吸收
塔-稳定塔
-脱乙烷塔
流程见图
2,初常顶
气经过压
缩机提压
后,与加
氢裂化气,
重整气一
起,从下
部进入吸收塔中,吸收塔采用常顶油作为吸收剂。
作为吸收剂部分的常顶油自塔上部进入吸收塔,吸收塔顶干气去下游装置,吸收塔底油与初顶油、加氢裂化轻烃和剩余的常顶油一起从下部进入稳定塔。
稳定塔底设重沸器,塔顶设冷却回流系统,稳定塔顶气返回吸收塔下部,稳定塔底石脑油作为产品去下游装置,稳定塔顶油进入脱乙烷塔。
脱乙烷塔底设重沸器,塔顶设冷却回流系统,脱乙烷塔顶为液相全回流。
脱乙烷塔顶冷凝器的不凝气返回吸收塔下部,脱乙烷塔底液化气作为产品去下游装置。
图2:脱乙烷塔流程
1.方案对比
1.模拟计算结果
分别对脱吸塔流程和脱乙烷塔流程做流程模拟,PROII流程模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PROII模拟结果
脱吸塔流程和脱乙烷塔流程的产品性质如表3所示:表3:产品性质
3.2.结果分析
为了使得两种流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两种流程进吸收塔之前的流程完全一致,稳定塔均不设进料换热器。
初馏塔顶器,加氢裂化轻烃和除作为吸收剂部分的常顶油一起,直接进入稳定塔。
两种流程的模拟均要保证干气C3以上含量尽可能小,液化气性质与回收率达标,即液化气中C5+含量要求小于3%,蒸汽压RVP要求小于1380kpa,总流程液化气回收率要求大于90%。
从计算结果和产品性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脱吸塔流程和脱乙烷塔流程在物料平衡上差别不大,脱吸塔流程仅在液化气收率上比脱乙烷塔流程少了2万吨/年,但在稳定石脑油收率上多了2万吨/年的收率。
考虑到如今稳定石脑油价格约为6600元/吨,液化气价格约为4300元/吨,按8400年开工时计算,脱吸塔流程产值能高出3838万元/年。
(2)脱吸塔流程的干气中C3+组分含量为5.31%,与脱乙烷塔流程的5.39%相
差不大,在干气性质上,脱乙烷塔流程和脱吸塔流程能达到的水平相当。
干气的
指标要求C3+组分含量小于5%,两种流程的干气指标都无法合格,可以考虑通过
增设冷却水降低吸收剂温度的工艺手段,或者增加再吸收塔的方案,来降低干气
中C3+含量,提升干气品质。
(3)通过流程模拟,脱吸塔流程采用再吸收塔的方式,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
常一中作为吸收剂,可以使干气中C3+含量降低到2.75%。
脱乙烷塔流程采用冷
却水来降低吸收剂常顶油温度的方式,可以使干气中C3+含量降低到2.89%。
(4)脱乙烷塔流程的液化气蒸汽压RVP为0.822 Mpa,小于脱吸塔流程液化气
的蒸汽压1.187 Mpa。
这说明脱乙烷塔流程的液化气中C1,C2所占比例较小。
脱
乙烷塔流程的液化气回收率为98.07%,大于脱吸塔流程液化气回收率的92.13%。
脱乙烷塔液化气的C5+组分含量为2.75%,与脱吸塔液化气的C5+含量2.51%相差
不大。
在液化气品质和收率上,脱乙烷塔流程要好于脱吸塔流程。
但两种流程的
液化气收率均在90%以上,且C5+组分都在3%以下,液化气蒸汽压均在1.38 Mpa
以下,这说明两种流程的液化气指标都是合格的,且脱吸塔流程可以通过如加大
吸收剂流量,脱吸塔采用汽提等其它手段来进一步提升轻烃回收的液化气回收率。
(5)吸收剂的用量上,脱吸塔流程用了120t常顶油作为吸收塔吸收剂。
脱乙
烷塔流程额外采用了50t的稳定塔底石脑油回流作为吸收塔吸收剂使用。
两种流
程得到的干气性质和产量都差别不大,这只说明达到相同的C1,C2回收效果,
脱乙烷塔流程相比脱吸塔流程,需要更多的吸收剂。
这会造成脱乙烷塔流程的吸
收塔和稳定塔负荷变大,塔径增大,进而造成设备投资费用的上升。
(6)通过表2可以看出,脱吸塔流程塔底负荷为,脱吸塔塔底重沸器6.626 Mkcal/hr加上稳定塔底重沸器15.674 Mkcal/hr,总计22.3 Mkcal/hr。
脱乙烷
塔流程的塔底负荷为稳定塔底重沸器28.896 Mkcal/hr加上脱乙烷塔底重沸器
0.846 Mkcal/hr,总计29.742 Mkcal/hr。
脱乙烷塔流程的塔底重沸器负荷远高
于脱吸塔流程的塔底负荷,造成蒸汽消耗的增加,进而造成蒸汽消耗费用的增加。
(7)脱吸塔流程各塔操作压力基本维持在1Mpa(g)左右,而脱乙烷塔流程中脱乙烷塔操作压力为2.2Mpa(g),且该流程中脱乙烷塔塔顶需要设置塔顶冷却回流系统,这也会造成脱乙烷塔流程的设备与相应管线投资费用上升。
综上所述,脱吸塔流程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所以最终应该采用该方案设计。
1.结论
对于本套轻烃回收装置,在脱吸塔流程和脱乙烷塔流程达到相同的产品质量的同时,脱吸塔流程可以显著降低稳定塔的塔底重沸器负荷,大幅降低蒸汽消耗费用,还可以减小设备的投资费用。
脱吸塔流程的产值还高于脱乙烷塔流程,所以应采用“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工艺流程。
对于干气中C3+组分不达标的问题,可以通过增设装置冷却水来降低吸收剂温度的方式,或者通过增设再吸收塔的方案,来使得干气中C3+组分降低到3%以下。
参考文献
[1] 钱锋. 轻烃回收装置工艺方案选择. 炼油技术与工程,2013年第4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