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163.com)【课标解读】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领会: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本课分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戊戌变法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3、戊戌变法的内容。

4、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纪录片《戊戌变法》的一段视频教师解说,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代以来的舍身求法拯救中国,就有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

让我们走近了解。

★“设计小贴士”:由“视频”和鲁迅的一段话导入,既有视频材料,又有经典文字,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教师过渡: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大势所趋:变法背景。

一、历史背景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多事”是指?结果?学生结合图片,得出结论。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出示张謇及其创办的工厂图片,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4、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几个读书人”是指哪些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时间及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局限(2)资产阶级维新派:①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特点是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②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

维新派基本主张: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设计小贴士”:此设计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史观”“史论”“史家“的有机结合。

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如,通过“变法背景”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变法背景有社会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实践基础等”的结论。

教师:同学们探究回答的很好,关于维新思想老师需要再做强调1、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观点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思想核心:倡民权谭嗣同:反对封建礼教“冲决网罗”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扬社会进化论观点,“精通西学第一人”【合作探究】同学们通过对这两派维新思想的认识,看看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回答: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

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根据对变法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教师:过渡语:随着维新变法浪潮在全国的激荡,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开始。

二、百日新政:变法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播放视频,加深对“公车上书”的认识,结合材料,分析其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

2.发展:组织宣传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学生结合图片,分析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A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B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C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D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教师: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改革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三、无力回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教师简单介绍: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

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变法失败。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教师:戊戌变法失败了,请同学们结合变法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方法引导:【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探究后回答: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请同学们总结归纳。

学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教师:过渡语: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历史意义巨大。

四、戊戌余音: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展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一)积极: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政治:一场及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_的发展。

5、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6、习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后来……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光绪皇帝终于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驾崩,清王朝开始了一个3岁小皇帝的统治,而他的统治也只维持了3年。

小结: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大的历史观。

教师:通过对戊戌变法意义的分析再结合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内容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教师:同学们总结回答的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我们通过两个“能力提升”题来进一步讲解。

【能力提升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