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笔记

高中历史笔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
➢背景:
①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②国内:清朝衰落,闭关锁国。

③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代表人物及活动
⑴林则徐:
①贡献:设译馆;
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评价林、魏的思想:
积极:
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为洋务思想奠定基础。

局限:
局限于少数开明分子,对西方认识停留在器物方面,几乎没有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①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侵略。

➢含义:
“中学为体”: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统治。

➢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首要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次要目的:抗击外来入侵。

根本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实践:洋务运动
⑴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⑵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C60S,自强)。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19C70S,求富)。

创立近代海军。

创立近代教育制度。

➢评价:
积极: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消极: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限于器物方面,最终失败。

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9C6070S—90S)
●早期维新思想(19C60S)
➢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

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背景: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④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维新思想的核心:
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②政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倡西学。

➢代表人物及主张:
⑴康有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将儒学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活动:创办万木草堂。

➢思想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减少变法阻力。

➢作用: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⑵梁启超
➢代表作:《变法通议》
➢主张:
①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②提出“新民”说,提高国民素质。

⑶严复
➢代表作:翻译《天演论》(进化论)。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评价: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②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20C20S)
➢背景: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袁世凯复辟帝制。

思想: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兴起标志:
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目的: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

●前期(1915-1917.11)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1917.11-20世纪20年代)
传播马克思主义。

➢评价:
积极: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②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④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东方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背景:
①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国内:
政治: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均失败。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注: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成立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建立组织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联系工人
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义。

●创办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建立政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脉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