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溶胶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的制备方法
2.了解影响溶胶聚沉的因素
3.了解大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二、实验原理
胶体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的分散程度(粒子直径在1~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其中以固体分散在水中的溶胶最为重要。
以下讨论的都是指这种水溶胶。
溶胶的基本特征为:
◆它是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
◆胶粒大小在1~100nm;
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
要制备出比较稳定的溶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固体分散相粒子大小必须在胶体分散度的范围内。
(2)胶粒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一般需加稳定剂)。
溶胶的制备方法通常可分为两类:
a.分散法:即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
常用的分散法有:
(1)机械作用法,如用胶体磨或其它研磨方法把物质分散;
(2)电弧法,以金属为电极通电产生电弧,金属受高热变成蒸气,并在液体中凝聚成胶体质点;
(3)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场的空化作用,将物质撕碎成细小的质点,它适用于分散硬度低的物质或制备乳状液;
(4)胶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b.凝聚法:即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会成胶体大小的质点。
常用的凝聚法有:
(1)凝结物质蒸气;
(2)变换分散介质或改变实验条件(如降低温度)使原来溶解的物质变成不溶;
(3)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一不溶解的物质。
溶胶的性质与其结构有关。
本实验用AgNO3和过量的KI所制备的AgI 溶胶(A)的胶团结构表示式如下:
[(AgI)m ·n I -
·)(x n -K + ]-x ·x K + 此溶胶由m 个AgI 组成胶核。
由于KI 过量,溶液中还剩有K +、NO 3-、I -等离子。
因
为胶核可有选择地吸附与其组成相类似离子的倾向,所以I - 在胶核表面优先吸附,使胶核
带上了负电荷。
溶液中与其电性相反的K +(反离子)也部分被吸附在胶核表面形成吸附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胶粒,剩下的其余反离子松散的分布在胶粒外面,形成扩散层。
扩散层和胶粒合称为胶团。
在溶胶中胶粒是独立运动单位。
因此AgI 溶胶(A )的胶粒是带负电的。
本实验用过量的AgNO 3和少量的KI 制成的AgI 溶胶(B )的胶团结构简图如下:
[(AgI)m ·n Ag +·)(x n -NO 3- ]+x ·x NO 3- 同理可推断出AgI 溶胶(B )的胶粒是带正电的。
由于胶粒带电是导致其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因此,电解质的加入或带相反电荷溶胶的混合,都将破坏胶团的双电层结构,使溶胶发生聚沉。
电解质能使溶胶聚沉,其起主要作用的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这种离子价态越高,聚沉溶胶的能力越强。
一般说来,反号离子的聚沉能力是:
三价 > 二价 > 一价
但不成简单的比例。
此外,电解质在溶胶中的浓度越大,必越有利于溶胶的聚沉。
通常把能使溶胶聚沉所需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m mol • L -1
)。
聚沉值=10001⨯⋅V
V M 式中:M 为外加电解质溶液浓度(mol •L -1),V1为发生聚沉时所加电解质溶液的最小体积(mL ),为发生聚沉时溶胶的总体积(mL )。
正常电解质的聚沉值与胶粒电荷相反离子价数的6次方成反比。
亲液胶体(如动物胶、蛋白质等)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粒表面的溶剂化层,因此加入少量盐类不会引起明显的沉淀。
但若加入酒精等能与溶剂紧密结合的物质,则能使亲液胶体聚沉。
亲液溶胶的聚沉常常是可逆的,即加入过多的酒精等物质时,聚沉的亲液溶胶又能自动地转变为胶体溶液。
当在憎液溶胶里加入适量的大分子物质溶液,可提高憎液溶胶对电解质的稳定性,这种作用叫大分子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三、仪器与试剂
烧杯(200mL 、100mL ),玻璃漏斗,试管,滤纸,酒精灯。
酸碱:HCl (0.1 mol ·L -1),NH 3·H 2O (2 mol ·L -1)。
盐类:FeCl 3 (5%),KI (0.1mol ·L -1、0.01mol ·L -1),KCl (2.5mol ·L -1),
AgNO 3(0.1mol ·L -1、0.01mol ·L -1),AlCl 3(1%), K 2CrO 4(0.1mol ·L -1), K 3[Fe(CN)6](0.01mol ·L -1),HCl (0.000043
mol dm -⋅),其它:明胶(0.5%)。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溶胶的制备
1.1 化学凝聚法:
1.1.1Fe(OH)3溶胶制备
取蒸馏水50mL 于烧杯中,煮沸后,逐滴加入5%的FeCl3溶液6mL,并不断搅拌,待FeCl3加完后,再煮沸1~2分钟,即得深红色的Fe(OH)3溶胶。
立即用冷水冷却到室温,留待后续实验。
1.1.2AgI溶胶(A)制备
取15mL 0.1mol·L-1的KI 溶液于50mL烧杯中,一边搅拌,一边用滴管缓慢滴加10mL 0.01 mol·L-1的AgNO3溶液,制得AgI溶胶(A)。
留待后续实验。
1.1.3 AgI溶胶(B)制备
仿照实验1.1.2的方法,在15mL 0.1mol·L-1的AgNO3溶液中,一边搅拌,一边滴加10mL 0.01 mol·L-1的KI 溶液,制得AgI溶胶(B)。
留待后续实验。
1.2 分散法
1.2.1 Al(OH)3溶胶制备
取10mL 1%AlCl3于一小烧杯中,一边搅拌,一边滴加2mol·L-1的NH3·H2O溶液,当有沉淀析出后,过滤,用蒸馏水洗涤2~3次。
然后将滤纸上沉淀转入100mL蒸馏水中,煮沸,中间可加入2~3滴0.1mol·L-1的HCl。
煮沸30分钟后,取上面清液,冷却至室温。
留待后续实验。
2.影响溶胶聚沉的因素
2.1 测定不同电解质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
2.1.1 取5支试管加以标号。
现有浓度为2.5 mol·L-1 KCl溶液,请设计使每管中KCl溶液浓度相差10倍,且每管体积相等。
将自制的1mL Fe(OH)3溶胶加入各管,摇匀,计时,15分钟后,记录其中使溶胶明显发生聚沉(浑浊)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2.1.2 现有浓度分别为0.1 mol·L-1的K2CrO4溶液和0.01 mol·L-1的K3[Fe(CN)6]溶液,仿照实验2.1.1的方法,测它们分别使Fe(OH)3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最小浓度值。
2.2 带不同电荷的溶胶的相互聚沉
2.2.1请自行设计实验以验证实验内容1中制备的四种溶胶,哪些等体积混合会发生聚沉。
例如将5mL AgI溶胶(A)和5mL AgI溶胶(B)混合。
3.大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3.1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自制的Fe(OH)3溶胶,然后在一支试管加2滴0.5%的明胶,另一支试管加2滴蒸馏水,振荡试管,然后分别滴加0.01 mol·L-1的K3[Fe(CN)6]溶液,记录两支试管发生聚沉所需K3[Fe(CN)6]溶液的滴数,并解释实验现象。
4. Fe(OH)3溶胶电泳的定性观察
将制好的粗Fe(OH)3溶胶从电泳仪(如右图)的中间管子
慢慢加入,直至液面在电泳仪立管的1/4高度为止。
用滴管吸
取已配制好的0.000043
mol dm -⋅HCl 辅助溶液,小心地从电
泳仪两边立管贴管内壁慢慢流入,使0.000043mol dm -⋅HCl
溶液与溶胶之间始终保持清晰界面,并使两边立管中的溶胶界
面近似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然后将铂电极分别插入电泳仪两
边立管溶液中约1cm 处,准确记录这时界面的刻度,然后接
通电泳仪直流电源,使电压保持在80V ,20min 后观察界面位
置的变化,用PH 试纸测量电泳前后两立管中HCl 溶液酸度的
变化,并解释此现象。
注意:电泳时,加辅助溶液一定要小心,务必保持界面清晰。
五、预习内容
1.一般自制一种溶胶后,如何推断其胶粒电性,如何验证?
2.当设计某种电解质对某一溶胶的聚沉值实验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3.在本实验制备的四种溶胶中,哪些溶胶的相互混合会发生聚沉。
六、思考题
1.从实验所得KCl 、K 2CrO 4及K 3[Fe(CN)6]对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排列出它们对Fe(OH)3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顺序并计算聚沉值之比。
2.大分子物质为何对溶胶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