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

【内容提要】法律的经济分析在西方近年来取得的迅速的发展,成为法律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分析各个部门法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犯罪问题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预防犯罪,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犯罪理解为理性的活动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注重防范犯罪的司法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新的约束犯罪的思路。

从而开辟了不同于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的新的预防犯罪研究的范式。

【关键词】犯罪预防犯罪经济分析一、引言20世纪后25年,法学理论的最重大发展也许是经济学被不断广泛的应用于法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第三版序言],以前,法律经济学只是局限用于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应用经济学对法律进行的分析,也限于经济法领域,如反垄断法和金融市场管制,现在,随着经济学开始对非市场行为的分析,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逐渐渗透于法律的各个领域,其中,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分析发展极为迅速,犯罪的经济分析可以溯源至边沁,在相隔二百多年后,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第一次系统的、规范的对犯罪作了经济分析,将犯罪行为与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等等同起来,认为“犯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也存在成本与收益等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因此犯罪可以从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和结论对犯罪的产生原因、运行过程、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并进而寻求实现有效率的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策略。

在贝克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对犯罪学和经济学进行交叉研究,犯罪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成果逐渐成熟.。

犯罪经济学的理论侧重于解释特定的刑法规则或政策存在的经济意义,预测特定的刑事政策将会产生何种后果,以及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提出相应的刑事政策意见,其中,犯罪经济学对于如何预防犯罪贡献了一些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分析方法以及提出了基于效率的预防犯罪的政策意见。

二、犯罪经济学对预防犯罪的分析1、司法成本的运用如同任何稀缺性资源,旨在预防犯罪的司法活动(在此采用广义的司法概念,包括警察、法院、监狱、检察机关的相关活动)是需要成本的,政府对于针对犯罪行为的司法活动的投入是有限度的,每一年,政府根据财政预算拨款用于预防犯罪,因此产生两个需要运用经济分析分析的问题,下文将分别论述。

其一,投入越多的成本是否越能够制止犯罪行为。

并且投入多少政府预算到预防犯罪中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收益。

对于前一个问题,需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依赖于统计学和社会学抽样调查方法,在此,引用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2:150]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斯蒂芬·莱维特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探讨了一个社区中警察数量和监禁人数对于犯罪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警察对暴力犯罪,比如谋杀、抢劫等有最强的威慑效果,实际上,他估计暴力犯罪对警察的弹性大约是1.0,即一个城市的警力增加10%,有望使该城市的暴力犯罪下降10%,至于财产犯罪,比如入室盗窃、偷车,拥有更多的警察影响要小一些,弹性估计是0.3,意味警力增加10%,将促使财产犯罪降低3%。

这样的研究结论无疑表明政府对于司法活动的资源投入越多就越能使犯罪数量降低。

但是,政府投入成本是有限度的,投入多少成本用于预防犯罪才是最有效率的?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当投入的边际成本等于获得的边际收益时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政府最后投入的一单位预防犯罪成本应该等于收益。

举例来说,当投入10000元预防犯罪能产生因为犯罪未发生而获得的收益15000元,当继续投入下一个10000元时,产生的收益为12000 元,继续投入下一个10000元,收益为10000元,此时如果再投入10000元成本的话,产生的收益将少于10000元。

虽然继续投入成本仍旧将减少犯罪,但是由于收益少于成本,财富使用最大化的标准将要求政府不再继续投入,与其将这些成本用于司法活动,不如将其用于其它方面更能阻止犯罪,能产生超过成本的收益,效率更高。

(请记住,经济分析的目标就是财富使用的最大化)毕竟司法活动远不是预防犯罪的唯一方法。

教育、反贫困措施都能够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这将在下文有所涉及。

其二,投入的成本如何在不同的防范犯罪的司法机关进行分配。

起到预防犯罪作用的机关很多,警察、法院、检察、监狱等机关都有预防犯罪的职能,那么,应该给每个机关分配多少司法成本才能达到最优配置呢?微观经济学中的等边际效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69]简单的表述就是效用的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每一单位成本在每一方面的支出产生的收益相同。

具体而言,某一给定规模的法律实施预算范围之内,政府必须决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理想的组合是劳动力或资本投入的任一方面每增加一元,将会提供增加相同数量的法律实施效应。

如果在警察部门每增加一元,就产生出比用于法院同样一元更大的阻止犯罪效应,那么警察就会赢得投资。

显然投入不能以如此少的数额进行衡量,但不可分割性问题或生产中的起伏,并不改变这一基本论点。

2、犯罪成本的制约一定惩罚的方式和严重程度可以起到防止犯罪的效果,早在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立法理论》中就阐述了这一原理,边沁认为刑罚产生的痛苦要大于犯罪人犯罪所获得的快乐。

否则对理性的犯罪人而言,将会产生犯罪的激励。

现代经济学对于如何惩罚犯罪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的分析在边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由于犯罪罪名方式繁多,犯罪经济学的分析只是针对一般类型的犯罪进行)应用的分析工具是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的分析模型。

理性的犯罪人会考虑犯罪的成本和收益,当收益小于成本是,他将放弃犯罪,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他将选择犯罪,犯罪产生两种收益,财产收益和精神收益,[4:128]犯罪的成本来自于两个方面包括惩罚产生的成本和犯罪活动的机会成本。

为预防犯罪,惩罚产生的成本必须大于犯罪收益,对于犯罪产生的财产收益,必须给予剥夺且可以附加相应的罚金。

针对精神收益,刑罚将会产生一种精神成本,主要是耻辱成本。

从这一点来看,刑罚具有不可或缺性。

同时惩罚的严厉程度要考虑两方面的情况,首先,惩罚几率越低的犯罪,惩罚应当越严重,因为犯罪人考虑的预期惩罚的成本是惩罚严厉程度乘以风险机率即惩罚机率。

其次,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必须处以不同的惩罚,举例来说,如果普通抢劫也将面临死刑的话,这无异于鼓励犯罪人杀害被抢劫者,因为犯罪人此时从事其它的犯罪活动将不负担任何成本,[5:10]并且杀害被害人可以有效降低被惩罚的机率。

犯罪的机会成本主要用于分析财产犯罪,是指从事犯罪活动而必然损失的收益,犯罪人从事犯罪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和其它资本可以用于正当的职业来获得收入,这就是机会成本。

为了预防犯罪,必须增大犯罪人的机会成本,很明显,令人绝望的贫困增多了盗窃、抢劫等的犯罪。

对他们而言机会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反贫困的措施比如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使人们更容易的获得正当职业的收入,实行再分配的政策都可以有效降低犯罪。

(我国一直提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在此方面深具经济理性)3、内生制度的重视前述两点的经济分析都是基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一种边际分析方法,而关于内生制度的分析来源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经验研究方法。

制度分为外在制度和内生制度,外在制度是国家法律,内生制度包括惯例、伦理、习俗和私人规则。

[6:126-127]制度可以有效约束犯罪,通常人们习惯于依赖国家法律预防犯罪,确实,刑法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律有效减少了犯罪,但是,绝不能忽视内生制度的作用,惯例、伦理、习俗、私人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控制犯罪作用甚至超过国家法律,回想一下,古代中国乡土社会中仅依赖惯例、伦理、习俗、私人规则就形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基于此点,一方面要重视和挖掘惯例、伦理、习俗、私人规则的作用来解决纠纷,防止犯罪。

另一方面,外在制度对于稳定的内生制度应该具有兼容性,即国家法律应该不违背稳定的惯例、伦理、习俗和私人规则。

否则,外在制度不仅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反而对于犯罪有生成作用,内生制度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迫使国家制度最终做出退让。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政府1920年-1933年发布的禁酒令由于违背了习俗,造成了犯罪剧增,以至联邦政府不堪重负,结果不得不在宪法中以第十三修正案取代第八修正案,取消了禁酒。

三、结语犯罪经济学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和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对如何预防犯罪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传统上属于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的领域以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树立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典范。

虽然经济学分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基于功利主义立场,但源于西方的犯罪经济学仍旧有其巨大价值值得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借鉴和利用添加评论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取消垃圾长| 2009-12-18 19:19:10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

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

“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

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

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

作为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

孔子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见《大学》“大学章要者”)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孟轲也是这样,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见《孟子》卷六,“告天下”)当代大学生,是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守社会公德,还应以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来激励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大学生应该怎样加强自我修养呢?(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

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