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操作题)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学 2犯罪心理 3 犯罪行为 4犯罪对策 5 虞犯 6心理结构 7、犯罪心理结构 8犯罪心理结构类型 9犯罪动机 10犯罪目的11累犯 12群体犯罪心理 13团伙犯罪 14犯罪心理矫正 15内省疗法二、填空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人,主要包括、、及、几种人。

2、犯罪心理结构形态的变化,一般要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3、犯罪心理结构一般分为、、、、几个子系统。

4、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调节系统的主要包括、、。

5、西方学者在研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时,提出的犯罪原因论主要、和、、、、。

6、犯罪的主体因素主要有、、。

7、犯罪的主体外因素主要有、、、。

8、犯罪行为的发生的防御机制主要包括、、、。

9、物欲型动机犯罪的犯罪类型主要有、、、、。

10、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1、青少年犯罪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2、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几个环节的演化13、团伙犯罪心理具有、、、、等特征14、集群犯罪的行为特点集中表现为、、、。

15、审讯阶段审讯人员控制犯罪嫌疑人意向活动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6、犯罪心理诊断的方法主要有、、、。

17、我国监狱在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中经常使用感化法,其具体方式主要有、、、、。

三、简述题:1、研究犯罪心理的具体方法2、犯罪心理结构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3、故意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5、宣泄犯罪的心理结构模式6、西方罪犯原因论中欲望――犯罪原因论中的主要观点7、犯罪综合动因的概念和基本要点8、犯罪心理内化机制的具体内容9、贪污、受贿人的心理结构特征10、试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与犯罪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相关性11、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知、情感特征12、群体犯罪的定义和类型13、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14、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15、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状态16、控制犯罪嫌疑人认知活动的策略17、犯罪心理诊断的概念18、犯罪心理矫正的传统监狱改造的区别19、简述犯罪心理治疗中现实疗法的主要方式四、分析与操作题1、结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试分析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2、试比较和分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差异3、试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中动机特征的具体内容4、试比较分析初犯与惯犯犯罪行为特征的特征5、一位刚进监狱的罪犯,出现较严重焦虑、思想混乱、极度悲观等拘禁反应。

经心理诊断后,决定对其施加心理治疗方法中的支持疗法。

请拟定出这种方法的使用理念和操作步骤。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个体的犯罪心理和群体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产生于犯罪行为之前,是为犯罪人提供动力支持的主观内在因素。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5、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6、心理结构,也叫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心理的反应系统。

是运用系统理论和科学的结构观来看待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将这些现象放到人的整体心理系统中认识而形成的理论。

心理结构包括心理过程、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等亚结构。

7、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8、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9、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0、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希望实施犯罪行为后希望达到的结果。

11、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2、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3、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4、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5、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1、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者刑满释放人员2、潜在恶变衰减3、犯罪动力结构犯罪认识调节系统心理特征系统不良的心理状态结构潜意识系统4、不成熟的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错误的法律意识。

5、生物学原因论精神病学原因论欲望-犯罪原因论社会学习理论原因论多元性原因论6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7、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8、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认同作用反向作用9、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贪污罪受贿罪10、盲目性冲动性情绪化残暴性11、模仿和易受暗示性情景性戏谑性冲动性反复性12、犯意表达犯意交流犯意的沟通犯罪决策13、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作用权威与服从的统制作用依附与安全的催化作用14、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15、自由交谈法声东击西法四面出击法。

16、生活史调查行为观察面谈犯罪事实判断心理测量17、情感交流情感转移冷处理启发内省角色置换三.简述题…………1、(1)归因分析法。

从犯罪人的犯罪行动出发,推论和寻找犯罪行为原因。

(2)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意识的观察犯罪人的行为、表现、表情了解犯罪人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问卷法,通过设计一系列书面问题来征询犯罪者的书面回答,以获取相关心态的方法。

(4)谈话法,通过与犯罪人及相关人面对面的交谈,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资料。

(5)个案研究法,研究者对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犯罪主体和案例,进行纵向地追踪了解,以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了解。

(6)心理测验法,利用心理量表,如卡特尔十六项人格因素量表等,对犯罪人进行测验,以广泛了解犯罪人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

2、犯罪动力结构、犯罪调节结构、犯罪个性特征结构、不良心理状态结构、潜意识等五个子系统的畸变心理因素构成。

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意识清醒状态下,有目的、有预谋的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驱力,以消极的性格特征、歪曲的自我意识及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为条件,并在意识推动下形成的由犯罪意向到犯罪动机再到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4、缺乏犯罪需要动机作驱力,或缺乏自我意识的有效调控,或是情景之下的应急反应状态下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活动。

5、情绪发泄占主导地位,理智感减弱或丧失,缺乏权衡得失的正常判断,缺少预谋的犯罪心理和犯罪活动。

6、认为犯罪来源于人的欲求本能。

通过对个体内在本能欲望与犯罪相关性的分析,形成了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说等几种观点7、指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

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是基本的要点。

8、犯罪内化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子机制。

①不良的认知的择与加工机制,犯罪人在不良心理基础上选择外界消极因素进行加工整合,吸收环境的消极信息的过程。

②模仿学习机制,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效仿犯罪榜样的言行,引起自身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犯罪行为活动的过程。

③角色扮演机制,个体通过在犯罪群体内的角色学习或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互动。

将社会的消极影响通过违法尝试内化为自身犯罪心理的过程。

④自我强化机制,即犯罪行为实施获得的需要满足的愉快体验带来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赞赏的过程。

犯罪人从犯罪活动的成功中感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快慰,进而强化犯罪的动力,并逐渐形成违法犯罪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内化达到深入骨髓的程度。

9、(1)认识特征。

多有贪婪的欲求和以权谋私的观念,拜金主义的意识,看重物质利益。

(2)复杂的动机斗争特征。

多数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在物欲动力及以权谋私心理的驱动下,犯罪动机变得十分强烈,以至把自尊、恐惧、名誉等压抑下去了。

在动机斗争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心理不平衡。

(3)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

在教育和监督缺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权力不受限制的态度取向。

(4)职务优越感。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是国家工作人员,有一种职务优越感,以为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高人一等。

10、(1)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青少年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因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是一些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2)个人需要的强烈性与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

少年的物质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显著的增加,但少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行为能力又使他们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容易产生挫折感,当挫折和不满在某种不良客观因素刺激下增强时,就特别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3)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少年有了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管束自主和独立行为的强烈要求。

但家长对其独立的意向还不能接受,由此造成尖锐的矛盾,不可化解时,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违法行为。

(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少年是富于理想的年龄,期待比较高,比如上一个好大学,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但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较大,理想与现实矛盾非常突出,失望之下容易产生过激犯罪行为,11、(1)认识特征。

首先表现为评价事物常常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经验为标准,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

其次表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差,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再次表现为看问题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

(2)情感特征。

首先,情感丰富、细腻,容易动情感,容易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伤害、杀人等突发性犯罪行为。

其次,情绪波动大。

细微的情境变化常常引起巨大的情绪起伏,在情绪不可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12、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犯罪类型主要有共同犯罪、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集群犯罪等四种类型。

13、(1)社会矛盾的聚集和社会心理的躁动。

社会矛盾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的普遍不平、不满、失望是引发集群犯罪的直接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