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解剖
• 腹横肌 腹内斜肌的深面。下6 肋软骨、胸腰筋膜、 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 侧1/3---前内---白线 • 腹直肌 腹前壁正中线两旁。 耻骨联合和耻骨脊--剑突和5-7肋软骨
盆底上的脏器
• 尿道、膀胱、输尿管 • 阴道、子宫、输卵管 卵巢 • 直肠
• 直肠肌:内环外纵 • 内括约肌:平滑肌, 受自主(交感和副交 感神经)控制,提供 85%的静息压 • 外括约肌:横纹肌, 提供15%的静息压 • 耻骨直肠肌:强直收 缩向前提升肛门—大 便自禁
45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结构 功能
46
局部
整体 静态 动态
Delancey “阴道三水平支持理论” (three levels of vaginal support ) “吊床假说”
Petros
“整体理论”(Integral Theory)
“三腔室系统”
整体理论
• 盆底是由肌肉、结缔组织、神经相互关联 组成的,是一个平衡的有机整体。 • 基本核心内容:吊桥理论和跳床理论,分 别以吊桥类比结构,以跳床类比功能。
盆底肌群(中层)
• 会阴体膜(尿生殖膈)和外生殖肌 尿道压肌及尿道阴道括约肌与会阴体膜的 上表面相连,咳嗽时收缩 • 肛门纵肌:其纤维来自肛提肌板,下方插 入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时协助打开排尿通 道。
55
盆腔肌群(下层、浅层) (会阴肌群及括约肌)
•
会阴浅横肌 会阴深横肌
• •
尿道括约肌 内括约肌(膀胱颈) 外括约肌 • 阴道括约肌(球海绵体肌) • 坐骨海绵体肌 • 肛门括约肌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
女性盆底解剖
骨盆
• 骨骼 • 关节 • 韧带
骨盆底
• 概念: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 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 • 界限:前方为耻骨联合和耻骨弓,后方为 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和坐 骨结节。
• 传统解剖学把骨盆底分成两个区和三层
• 分区:两侧坐骨结节前缘连线为界 尿生殖三角,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肛门三角,为覆盖肛提肌上面的筋膜,是 盆腔筋膜向下的延续。盆膈上筋膜移行到 盆内脏器周围,形成盆脏筋膜(覆盖盆腔 脏器的结缔组织被膜) ,并与盆腔脏器的 肌纤维会合,分别形成相应的韧带,对盆 腔脏器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盆膈的筋膜
• 盆脏筋膜包裹着由纤维肌肉构成的阴道, 其侧面的增厚部分盆筋膜弓即筋膜腱弓, 将阴道固定于侧盆壁。肛提肌附着于闭孔 内肌壁层筋膜的部分称肛提肌腱弓或肌肉 腱弓。
盆膈的筋膜
• 盆膈下筋膜,(又称盆膈外筋膜)覆盖在 肛提肌的下面,为臀筋膜向会阴的直接延 续。盆膈下筋膜到达尿生殖三角后缘处分 为两层,即尿生殖膈上筋膜和尿生殖膈下 筋膜。
•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 骨大孔---股骨大转子 尖 •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 子窝
• 分层 三层
由外向内分为
外层——浅层 中层——泌尿生殖膈 内层——盆膈
• 盆底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3对肌肉 (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 肌)和后方的肛门括约肌组成
• 中层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 膜及其间的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 组成,覆盖于由耻骨弓、两侧坐骨结节形 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平面上,又称三角 韧带,其中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起固 定远端 尿道、 阴道及 肛门的 作用。 主要为 Ⅱ类肌纤 维
56
阴蒂头 小阴唇 阴道壁 坐骨海绵体肌 会阴深横肌 尿道外口 球海绵体肌 尿生殖膈下筋膜 会阴浅横肌
• 内层为盆膈,是盆底最坚韧的一层,由肛 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自前 向后依次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盆膈的肌
• 盆膈的肌 肛提肌 耻骨阴道肌 耻骨直肠肌 耻骨尾骨肌 髂尾肌 尾骨肌
肛提肌腱弓
坐尾肌
髂尾肌 耻尾肌
盆底深层肌群
16
• 会阴中心腱:由两侧的肛提肌、会阴深横 肌、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以及肛门外 括约肌的放射状腱束及肌束共同形成。 • 中心腱的破环将影响许多肌肉的功能。
• 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盆内骶前孔外侧---坐 骨大孔---股骨大转子 尖 • 闭孔内肌 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坐骨小孔---股骨大转 子窝
• 体表定位 • 梨状肌 • 尾骨尖与髂后上棘连 线中点至大转子尖
• 腹外斜肌 下8肋外面---髂嵴前部 (后部肌束)、腹直 肌鞘前层(前部肌束) •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深面。胸腰筋 膜、髂嵴和腹股沟韧 带外侧1/2,向上:下 3肋,向前:腹直肌前 后鞘
盆底肌群(上层、深层)
• 肛提肌 • 尾骨肌 • 主要为
Ⅰ类肌纤维
肛提肌腱弓
坐尾肌
髂尾肌 耻尾肌
盆底深层肌群
49
• 肛提肌的新近基础研究认为,肛提肌分两 部分 支持脏器部分:耻骨尾骨肌和耻骨直肠肌 盆膈部分:尾骨肌和髂尾肌; 肛提肌板代表尾骨肌在尾骨的融合
• 盆腔肌肉功能正常时,盆腔器官保持在肛 提肌板之上,远离生殖道裂孔。腹腔内压 力增加时盆腔内器官向骶骨窝推挤,肛提 肌板能防止其下降。
• 骶棘韧带 与 骶丛、臀下动脉
• 闭孔和 闭膜管的 神经、血管
盆底解剖观念的变迁
16世纪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描述盆 腔结构及其内容物; 1907年 Fothergill提出韧带结构对盆底支 持起主要作用; 1908年Paramore认为盆底肌肉及内脏筋 膜发挥同样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正常盆底功能依赖于完 整肌肉、结缔组织和神经分布的复杂相 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PDF的 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支持盆腔器官 的韧带损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
盆底血管
• 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前干的终支
痔下动脉 会阴动脉 阴蒂动脉 阴唇动脉
前庭球A. 尿道A. 阴蒂背A. 阴蒂深A.
• 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阴部内静脉和 阴部静脉丛。
• 盆底淋巴管主要注入腹股沟淋巴结
盆底神经
• 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由第Ⅱ、Ⅲ、Ⅳ骶 神经分支组成,含感觉、运动神经和至会 阴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行走与阴部内动 脉同途径。分支: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 肛门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