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EC 68-2-28 湿热试验指引

IEC 68-2-28 湿热试验指引

IEC 68-2-28 湿热试验指引
IEC 68-2-28 Guidance for damp heat tests
前言
本指引之目的在决定电工产品于湿热环境下,不论是否凝结水滴,其电性或机械特性之变异情形。

湿热试验亦可用来决定试件之腐蚀效应。

范围
本指引提供一般规范作者所需之必要信息,以选择适当之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本指引应与下列规范合用:
a.IEC 68-2-3试验方法Ca:稳态湿热。

b.IEC 68-2-56试验方法Cb:装备稳态湿热。

c.IEC 68-2-30 试验方法Db:湿热温度循环。

d.IEC 68-2-38试验方法Z/AD:组合温度、湿度循环试验。

湿度产生法
1.喷水
将除去离子之水,喷雾成细小粒子,并藉由空气带入柜中,此时大部份之雾状粒子在途中已成为水气状态;注意不可直接将水喷入柜中。

此系统能迅速提供湿度且不大需要维修,但若直接喷射,则柜中可能有少部份之雾状粒子,湿度常因润湿过度而不易控制。

1.水蒸气喷射
将热水蒸气直接喷入温度柜中。

此系统能迅速提供湿气且容易控制(由蒸气阀控制),但在柜中温度较低之位置可能产生凝结现象。

1.挥发法
气泡式
以空气吹入含水之管路中,造成饱和水气。

此系统在固定气流条件下,可藉由改变水温控制湿度,但若增加水温则柜温亦随之增加,且由于水之热容关系,在时间上会产生延迟,此种方法在气泡破裂时亦会产生少量雾状水分子。

表面挥发
利用空气通过一面积广大之水面而得到湿润,如空气不断经过静止之水面,或水流垂直向下,空气逆行而上。

在此系统中雾状之现象不易发生,湿度可藉由改变水温来控制。

但由于水之热容关系,湿度之变化在时间上将产生延迟。

水溶液
由一密封且恒温之标准化水溶液容器产生所需之相对湿度,例如以甘油或盐溶液来控制相对湿度。

此法简单可靠,但不适用于生热试件或会吸收大量水气之试件,亦不可用来执行循环式试验。

∙湿度之物理外观
1.凝结
当试件放入温度柜中,若其表面温度较柜中露点温度为低时,水气将凝结于试件表面,因此欲避免水气凝结时必须将试件预热。

若欲在试件表面产生水气凝结,则试验时柜中之湿度与温度必须迅速增加,使试件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

若试件之热时间常数(thermal time constant)较低,则凝结仅在温变率十分快速或是相对湿度接近100%时产生,升温速率与试验方法Db与Z/AD相同时,对小试件可能不产生凝结。

若试件热时间常数为τ,则升温时试件表面产生凝结所需之相对湿度如下所示:
R.H.>100(1-0.05×τ×Δθ/Δt)
其中:
Δθ/Δt为柜中气温之平均变化速率。

例:以试验方法Db而言,温度为+25℃~+55℃
Δθ/Δt=(55-25)/(3×60×60)≒0.0028℃/s
对τ=1分钟之组件而言,相对湿度需达99.2%。

周遭温度降低时,组件内壁表面将产生凝结现象,毛细凝结现象亦可在相对湿度远低于100%时发生。

一般而言,凝结现象可用目视清楚观察出来,但是对表面粗糙不平之小试件而言,有可能看不出来。

1.吸附
材料种类、表面结构与水气压力可决定其表面吸附湿气量之多寡,吸附现象通常不易评估,因为吸收现象同步发生且现象更明显。

1.吸收
吸收水气之多寡,通常决定于空气中之水气含量,一般而言,吸收现象将稳定进行到平衡为止,水气之渗透率通常与温度成正比。

1.扩散
水气由有机材料制成之封装外部扩散至内部之现象,如电容器与半导体等。

∙加速物理过程
加速之目的在节省试验时间,但需注意应力增加之后,失效机制可能与实际状况不同。

试验严厉度之选用可参考操作与储存条件之限制。

凝结与吸附过程通常所需时间较短,但吸收与扩散过程在平衡状态到达前可能长达数千小时。

一般而言,湿热试验之加速因子不可能获得,但在固定之相对湿度下增加温度,
可加速试验之进行。

加速因子仅在渗透率、温度与水气压力间之关系为已知时方能得知或经由实验决定。

在不同试件均呈现相同之失效机制下,加速因子是允许使用的。

稳态湿热试验可以下列两种方法模拟实际温湿度环境之加速试验。

以较实际状况严厉之温湿度进行试验。

若实际环境含高低条件之变化,通常仅考虑较严厉状况,而忽略较低之部份,但因环境应力较低时属干燥阶段,稳态湿热试验并不模拟此种状况,因此试验结果可能不同。

∙稳态与循环试验之比较
稳态试验方法Ca及Cb
若吸收与吸附作用为最重要效应时,或是试件处于稳态湿热环境下,则应进行稳态试验。

1.试验方法Ca
主要用于评估组件在长期湿热环境下之抵抗能力。

本试验法在决定试件于高湿环境下之电性特性是否仍能维持,亦可用来评估组件或组件之包装是否能防护水气扩散效应。

1.试验方法Cb
主要用于决定装备在高湿环境且无凝结时之反应。

当需要稳态湿热环境时,本试验法特别适用于大型装备或有复杂接头在柜外之测试装备。

除主动冷却装置之温度低于露点时会产生之凝结外,本试验法在程序设计时即不希望试件上有任何凝结水滴。

对生热试件执行试验时,需模拟自由空气条件并考虑生热对试件周遭环境之影响。

1.循环试验方法Db
若因凝结或呼吸作用积存水气为最重要效应时,可使用试验方法Db。

本试验法分为两种:
∙方法1:适用于吸收或因呼吸作用产生水气渗入及积存为重
要效应之各种状况。

∙方法2:适用于使用简易之试验装备,且无上述效应者。

"IEC 68-2-17试验方法Q:密封性试验"可迅速侦测出具呼吸效应之裂缝,但无法重现循环湿度之效应。

试验次序与组合试验
执行一个或数个温度循环试验,为评估接合是否紧密与细小裂缝是否存在之最佳方法,但通常不需要同时改变温度与湿度条件。

若先执行试验方法C或Db,再接着执行"IEC 68-2-14试验方法N:温度变化",
则效果更严厉。

因试验方法N之温变率较高,加上温度差范围较大,将产生比试验方法Db较高之热应力。

若试件由不同之材料组成且含接合点,则建议先执行数个湿热循环后,再执行一个低温循环。

IEC 68-2-38试验方法Z/AD中详述此种试验,此试验法与其它循环式湿热试验不同,因其在固定时间内有较大之温度变化与较高之上限温度,且加上数个冰点以下之低温循环,因此加速呼吸效应,并使留于裂缝之水份结冰,此为其主要之效应。

在实际使用时,其发生情况较为缓慢,且结冰效应只有在裂缝足以让水份渗透才能发生,如金属与密封材料间之间隙或线头之封胶处。

多孔材料与细如发丝之裂缝会吸收水份,因此最好执行稳态湿热试验。

环境效应
可分为下列四种(请参考图1湿度效应图)。

1.物性变化
在湿度环境下,材料之机械与光学特性将改变。

如尺寸因膨胀而变形,表面特性变化,摩擦系数或力量之变化等。

以上特性之改变可决定应执行稳态或循环式试验,或是否规定有凝结现象。

1.电性变化
表面湿气
绝缘材料之表面因凝结或吸收水气造成电性变化,如电阻降低,甚至漏电。

通常试验方法Db或Z/AD可适用以上情形,若仅有吸附现象则试验方法Ca、Cb可适用。

在某些状况下,试件在试验中必须加电,但通常电性由于表面湿度增加,几分钟后即产生变化。

湿气渗透
绝缘材料吸收湿气后将导致其电性改变,如介电强度降低、绝缘降低与电容增加。

因吸收与扩散过程时间很长,且平衡状态要数百或数千小时才能达成,因此试验时间需要适当加长。

如试件以塑料材料包覆之情形可能在试验方法Ca之测试条件下可以忍受56天,但在六个月后,因吸收与扩散作用,吸收过多水份而失效。

评估试件受湿气渗透之影响,有时极为困难,例如功能零件如以塑料材料加以包覆或使用包装形式之干燥剂,则其效应评估十分不易。

1.腐蚀
通常腐蚀仅在高湿度下产生,因温度与湿度之增高,腐蚀现象加速进行,最严重之腐蚀乃是在水气不断的凝结与蒸发交互进行下发生。

通常湿热试验不适合决定腐蚀效应,但在金属表面上若有残余污染如泥土或指纹等,则在高湿度时将加速腐蚀进行。

又在凝结或高湿度下,即使无污染物,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连接点仍是腐蚀之源头。

其它详见:IEC 68 系列标准列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