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结语篇:冲破海华丝的迷墙冲破海华丝的迷墙,是数年前欧美国际电影界的专业人士,对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一句话通俗解释。
海华丝是那张挡住了监狱深处大墙后暗道的海报上女明星的名字,其人妩媚明艳,乃当年的一代影后。
当我合上书,疲惫地敲完理论部分的最后一个字时,眼前忽然浮现出了海华丝的名字。
这个夏天我一反常态,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也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开学后我将暂别论坛,这个帖子,也算是和大家道别吧。
题目当然是比喻。
在我想来,不管我们为什么考研,考哪里的研,考什么专业的研,无非是希望突破原来的自己,到达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路上,我们付出的代价虽不相等,但难免都会有困苦、寂寞与黑暗,一如安迪所处的铁监。
我希望大家最终都能穿过迷墙后的通道,最终收获各自心中向往的希望与光环。
很多人说,广院是个浮躁的地方。
但是我认为那是表象。
浮躁只是我们墙上的海华丝。
我的老师对我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安迪的密道一挖就是多少年,所以最后才剩了那薄薄一张纸。
到年底的时候,我希望大家经过辛苦的付出,将该打通的道路都已打通,可以来到那最后的海华丝面前。
要知道考研是一项实打实的工程,在特定的时间内,少一筐土都不行。
挖土的工作很枯燥,也与智商无关。
但聪明绝顶却考不上的人比比皆是,有时伟大成就于单调。
然后按我说的去做,我告诉你们怎么冲破这一堵纸墙。
之前曾提到,所有的名词和简答都要熟读背诵,而论述不需要,就是为了留到这个时刻。
只有在对知识点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我算过,专业课大概要背六万字左右),才能有效地史论结合,进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新闻学的十八般武器,驾驭起来才能样样得心应手。
大而言之,文史知识的积累照样能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研究新闻的人作为“杂家”,原则上必须渊博。
首先要读一本通史。
不要害怕浪费时间。
读书也要懂方法,读到会心之处,书中人自会伸出手来与你相握。
复习新闻史到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体系的混乱:中国新闻史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内容体系,外国新闻史的体系则是或国家或媒体单项组合而成。
这时文科的同学可以读张昆老师的《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年),理科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李彬老师的《全球新闻传播史》(2005年),后者的行文比较酣畅。
这两本书借鉴了史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突破了目前中外新闻史分治的基本格局。
其新闻史体系从空间上包括各个国家、地区,时间上纵贯古今,对象上事业、体制、观念有机结合,具有宽视野、大综合、系统性的特点,能帮助大家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提领而顿,万毛皆顺。
考试之前,知识点一定要系统化,才能游刃有余,出题者才不会按照章节的顺序设计试卷。
如果去年大家知道第一题“五个根底”说的是最后一章的队伍建设,想必编也能编出几条来吧。
然后开始做题。
我在下面2楼列了一些题,可以选一些来做,也可以直接做真题。
注意一定要真做,掐着时间在纸上写一写,不要泛泛地看所谓的答案。
我告诉过你们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一定一定要自己做,慢慢的找一下驭笔如刀的感觉。
很多时候,大家讨厌理论,是讨厌某些模式化的表达。
要努力调整和适应,这毕竟是考试。
要练习怎样史论结合,如何有破有立。
实在写不出来,就找点论文看,看看人家的论述思路,用心借鉴,这样很快就能有提高。
这个阶段的时间为一周左右,写到你有点兴奋为止。
至少看到论述题、分析题不会有丝毫的怯意才行,这样就相当于热身了。
第三步听上去有点离谱,但有条件的同学不妨一试,应该会带给你很大的惊喜。
我这里所说的条件,是指公共课基础比较有把握,最后一两周不用玩命地背单词和政治的情况。
考过的同学知道,其实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具体的方法就是,挑一个整天的时间,集中精力,自己选好题目(可以是范围),最好是理论方面的,比如新闻自由、社会控制、新闻价值或是舆论导向问题等等,写一篇几千字的论文。
先选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找论据,组织语言,最后流畅地表达。
这个方法对于即将走上考场的你们来说,绝对有效。
不要管题目对得上还是对不上,过程本身就会使你们的卷面表达增色不少。
它是个升华的过程,完成这一步,那层纸往往就自然过来了。
美丽的夏天就要过去了。
最后,还是要谢谢大家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也预祝你们能在这个开局之年取得好的成绩。
再见。
[ 本帖最后由努力的小小熊于2008-8-30 02:43 编辑]分享0 收藏0 支持0 反对1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回复举报努力的小小熊努力的小小熊当前离线在线时间635 小时最后登录2011-3-17阅读权限10UID1744259中级战友中级战友, 积分4197, 距离下一级还需303 积分威望2692 K币1505 元注册时间2006-9-19积分4197精华38帖子485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沙发发表于2008-8-30 02:26:00 |只看该作者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
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
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
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
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国内外著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
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
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
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阐释胡锦涛620讲话。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
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
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
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
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及其特征。
新闻评论的含义、分类、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19、新闻线索与新闻敏感。
如何提高对新闻线索的敏感度?2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既强调“舆论一律”又保障“舆论不一律”?21、“邸报”的含义及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作为封建官报,“邸报”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22、宋代小报出现的背景及其传播特征。
23、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及其创办者和创办背景。
24、中国近代国人创办报刊的“三次浪潮”及其历史意义。
25、王韬及其《循环日报》。
王韬的办报思想和政论思想。
26、康梁的办报实践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与“时务文体”(特征和作用)。
27、《新民丛报》与《民报》的论战。
如何评价这一论战?28、《苏报案》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9、黄远生的办报实践。
他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30、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概况。
31、《新青年》的创办与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2、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实践(《向导》、《热血日报》,红中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33、中国新闻史上的三次新闻改革:(1)1942年《解放日报》改革的原因、过程、特点和意义。
(2)1956年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过程和特征。
(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成效。
3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35、“拒检运动”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6、如何理解自由主义新闻思潮在中国的演变?为什么说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走向了失败?37、简述我国都市报现象的历史与现实。
38、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及各个阶段的符号特征。
39、世界范围内近代报纸产生的标志及其时代背景。
40、《星法院》的存废以及封建王权对新闻事业的钳制。
41、密尔顿(《论出版自由》)、洛克(《论自由》)等为代表的早期新闻自由思想的主要观点,杰弗逊为代表的实践过程(在报纸国家间进行选择的著名言论)和各国法律形式的确认(《人权宣言》、《权利法案》)。
42、“曾格案件”的过程、意义和启示。
43、资本主义报业的“黑暗时期”——政党报刊时期报刊的特点。
44、近代新闻通讯社(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的产生、发展。
“三社四边协定”的兴亡。
当今世界的四大通讯社及其发展历程(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
45、便士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在美国兴起及其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背景。
46、“黄色新闻”的含义和产生过程。
普利策《世界报》和赫斯特《新闻报》的黄色新闻之争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47、如何理解媒介的“信息管家”角色?48、“新新闻主义”(普利策)、“新式新闻”(20世纪60年代,非虚构但是加入了文学的创作手法)、“精确新闻”的含义。
49、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作一简要评价。
50、何看待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现象。
当代“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之争的本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