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社会责任论3)发展新闻学4)党报理论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一、新闻起源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

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

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

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

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

成果:1)文字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

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

(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

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十)手机传媒时代三、新闻定义(一)国内说法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普遍应用)提出: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2、新闻就是事实提出:范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3、新闻是亲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提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刘建明教授4、新闻是信息的传播提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二)国外说法1、将新闻的某个属性,如趣味性、反常性、人情味等夸大成新闻的本质属性2、把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当作新闻的本质属性3、将新闻的某种职能、某种作用,当成新闻的本质特征四、新闻真实内涵: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是新闻本质的要求。

2、新闻是总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统一,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关于新闻定义的思考题:1、新闻的本源是什么?参考:(唯物)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的起源是什么?参考:(唯物)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

3、新闻的本质是什么?参考:真实4、新闻和信息有什么不同?参考: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变动是新闻之母第三章一、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新闻受众。

二、新闻的倾向性1、含义:指新闻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2、表现方式:1)选择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将受到经济地位、阶级立场、政治见解、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社会阅历、新闻观念等等的影响。

2)编写新闻。

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渗透着新闻报道者对事实的评价。

不同的新闻报道者因立场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事实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从而表现出各自鲜明的阶级倾向性。

三、媒体审判1、含义:媒体利用其较大的传播影响力,对法律案件进行预测性报道2、成因:1)媒体和法院对于“事实”的认定不同;2)媒体的时效性要求与司法的运行规律冲突;3)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与司法活动的中立性冲突;2、消极影响:1)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2)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第四章一、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1、时新性,包含时间性和新鲜性两个方面。

2、重要性,指的是新闻事实包含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受众影响的大小。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物、地点、事件、事物等知名度高。

4、接近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受众间距离的大小。

1)实际空间距离的接近,或者叫地理上的接近;2)职业、年龄、信仰、性别、爱好、教育程度等造成的心理距离接近。

5、趣味性,指的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富有人情味、能引起受众兴趣的特性1)反常性;2)人情味。

三、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对受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并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1、出发点不同1)宣传的出发点: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2)新闻的出发点:出于受众的需要。

2、归宿点不同1)宣传: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

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面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2)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面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方式不同1)新闻:一次性;2)宣传: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常常需要重复4、传播的要求不同1)信息沟通的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2)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四、新闻敏感1、含义:指新闻记者发现、判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国外又把它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

2、作用:(1)能够帮助记者迅速发现新闻事实。

(2)能够帮助记者判断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3)能够帮助记者从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能够让记者对某些新闻事实的发生作出预见,增强报道的计划性。

第六章一、新闻事业根本性质1、根本性质:阶级性2、阶级性具体表现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2)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3)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3、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被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2)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理解:第一,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新闻事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传统和特色。

第二,这一性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他事业的一个标志。

第三,这一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

第四,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时、准确地为党、政府和人民提供国内外的真实信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

2)任务: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③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尚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

;④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观点辨析(参考)(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搞产业化。

第二,新闻事业的主体活动是新闻采编活动,新闻采编活动有其固有规律,就是新闻价值规律和宣传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

第三,新闻事业“产业化”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一个“化”字,如果“产业化”了,那就意味着新闻事业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采编活动和经营活动都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新闻事业“产业化”的观点,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只能是它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我们决不允许用“产业化”的提法来冲击和淡化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

(2)有人提出,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闻事业应该由党和政府的喉舌转变为一种“纯信息”的载体,不应该体现一党倾向,不应该成为某一党派之喉舌,要“中性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和认识,因此,一切新闻报道都不是“纯信息”。

第二,这个观点的要害就在于否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所谓新闻报道不应有倾向性,而应“中性化”的观点,决不允许借新闻改革的大旗来淡化、削弱和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七章一、新闻传播媒介种类(一)报纸1、定义:指以刊载新闻与评论为主,以散布形式定期并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雏形:一般认为,中国的邸报和古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刊登的帝王谕旨、百官奏折、官吏升降、军政要报等,是人们关心的新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而是最早的报纸的雏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