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术语心气虚证证候。
又称心气亏虚证。
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病机。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又称心气虚。
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心气不宁病机。
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
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
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脏腑相关。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
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
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
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在治疗上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寒证。
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术语肺肾阴虚病机。
肺肾两脏阴液不足。
多因燥热、痨虫、久病咳喘,耗伤肺阴,累及于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金所致。
肺肾之间阴液相互资生。
肺肾阴虚以肺肾阴液亏损,虚热虚火内生,以及肺失清肃,腰膝失养为主要病理变化。
阴虚火旺,可灼伤肺络,或迫血妄行;虚火上炎,熏灼会厌,则声音嘶哑;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损及冲任,则月经失调。
肺肾同治治法。
又称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
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嗽、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颧红、遗精、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常采用两脏同补。
多用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百合、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补肺肾之阴。
肺阴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热证。
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干咳,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肺合皮毛脏腑。
肺的生理功能。
又称肺主皮毛、肺生皮毛。
源《素问•五脏生成论》等篇。
皮毛赖肺的精气以滋养和温煦。
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之呼吸密切相关,故称相合。
皮毛的荣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气的盛衰。
若肺气充足则皮肤滋润,毫毛光泽;反之,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
肺合大肠脏腑之间的关系。
出《灵枢•本输》。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火肠的经脉属大肠而络肺,两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干燥秘结。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或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泻。
治疗时,亦可根据脏腑相合关系确立治则治法,如肺病喘满可通利大肠等。
肺司呼吸肺的生理功能。
肺吸人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功能。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
宣降正常,出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
宣降失常,往往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表现出呼吸异常的症状,如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肝胆气郁病机。
见《类证治裁•郁症论治》。
肝胆气机郁滞,疏泄失常。
肝肾阴虚病机。
肝肾阴液俱虚。
多因久病之后,阴液亏虚;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房事不节,耗损肾精;或热病日久,劫伤阴液所致。
以阴液不足,形体官窍失于滋养,易于出现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
肝肾阴虚,可见虚热内生;虚火上扰,则心神不安;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阴亏不足,冲任失充,则女子经少;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则发为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软、经少色淡、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数。
肝经湿热病机。
湿热蕴结于肝及其经脉,以湿热下注为甚者。
症见女子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稠粘秽臭,或阴部瘙痒;男子睾丸红肿热痛,或阴囊湿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参见肝胆湿热条。
肝肾同源脏脏相关。
又称乙癸同源。
概括了肝肾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相互滋生和转化;肝肾之阴相互滋养,故称。
肝肾阴虚常同时兼见,肝阴不足可累及肾阴;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亦可使肝阴不足,若阴不制阳,还可致肝阳上亢,治疗当滋水涵木或养肝益肾。
②肝与肾均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旺,常肝肾同治。
③肝肾之虚实相关。
补肾即所以补肝,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阳化火病机。
肝阳升动无制,亢而化火,迫扰于上。
多由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而来。
参见肝阳上亢及肝火条。
肝肾亏损病机。
肝肾精血亏虚。
多因久病劳损,年高体弱,或肾精亏损导致肝血不足,或肝血不足引起肾精亏虚所致。
病机特点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形体官窍失养,而无明显阴阳失调之象。
肝肾精血亏虚,冲任失充,则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症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耳鸣、眼干、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易惊、月经不调、经少经闭、腰酸疲乏、五心烦热、舌红、脉细等。
肝肾亏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肾阴虚。
肾主生殖肾的生理功能。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功能。
肾为藏精之脏,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能力的具备,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促进。
人出生后,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不断充盈,产生“天癸"。
天癸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
中年以后,肾中精气渐衰,天癸亦随之减少,甚至衰竭。
人体生殖器官日趋萎缩,生殖机能衰退,直至丧失。
可见,肾中精气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因此说“肾主生殖”。
临床对于生殖机能衰退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不孕等症,常用补肾的方法以治其本。
肾气虚证证候。
又称肾气亏虚证。
肾气虚弱,以腰酸,耳鸣,性欲衰减,头晕健忘,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肾气不固病机。
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久病劳损,耗伤肾气,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所致。
以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或大肠失于固摄,或精关不固,或冲任失约,或胎元不固为主要病理变化。
肾主水液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
人体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胃的摄人,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运行输布周身,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及尿液排出。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排泄,具有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水液代谢的任何环节都依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阳推动津液的化生、运行,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脏本身也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身的律液,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使清者上升,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这一环节依赖肾阴肾阳的平衡。
肾阴肾阳失调,开合失度,将导致人体排尿失常。
出现少尿、无尿或小便清长、尿频等症。
肾火偏亢病机。
又称相火妄动。
阴虚火旺,火迫精泄。
肾内藏水火,即肾阴、肾阳,生理上水火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
若肾阴亏损,或肝肾阴虚,则可使肾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早泄等症状。
脾肺两虚病机。
脾肺两脏气虚,又称脾肺气虚。
脾病辨证脏腑辨证之一。
辨别、分析脾脏疾病的证候。
脾的病理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化源不足,水湿内停,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
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内脏下垂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虚证有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等。
脾肾阳虚病机。
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
多由久病耗损脾肾阳气: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
以脾肾二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气化功能,脾之运化和肾主水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并伴有虚寒内生之象。
常见症状为五更泻、水肿等。
脾主四肢脾的生理功能。
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
四肢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而营养输送,赖脾之清阳的升腾宣发。
因此,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四肢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
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四肢不能禀受水谷之气,则见倦怠乏力,甚则萎弱不用的表现。
脾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
脾具有将水符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机能。
具体可分为两个方而:①运化水谷。
将饮食物消化,吸收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至全身。
②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防止其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故脾失健运,一方面水谷失于运化,可出现纳呆,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不运,停滞于局部,成为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甚则水溢肌肤,发为水肿。
运化水谷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对于气血的化生和机体营养物质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目内眦,即睛明穴,上额,交于巅顶,即百会穴。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人胭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即环跳穴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即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的主要病候为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中医药术语足厥阴肝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即大敦穴,沿着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1寸处,向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