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舞蹈鉴赏选修课论文--红磨坊论文

中外舞蹈鉴赏选修课论文--红磨坊论文

中外舞蹈鉴赏选修课论文商学院08会计电算化1班段雨果《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鉴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记述的是一个似乎遥远的年代,故事情节有着典型革命作品逻辑,这一切似乎都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当然若论以芭蕾舞的艺术性,以我苍白的艺术造诣来感知的话则是华丽的旋转表演。

间隙时间,曾问星宇一个问题,“来这里的人,是抱着艺术的态度,还是革命的态度?”,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上至老者,下至顽童,当然更多的是我们这样的年轻一代,虔诚、怀旧抑或是猎奇,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目的与想法。

我的欣赏水平已经够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了,不知道我们的后代会以怎样态度来观看这样一部作品。

会像我们这一代人欣赏清朝古装戏那样吗?还是被历史尘封,偶尔翻出来嘲笑一段疯狂的历史?但是我知道,这部作品简单的逻辑背后彰显的是正义战胜邪恶,工农力量的觉醒和革命的不朽,一种我内心深处总会不时拿出来祭奠一番的理想,以及当英特纳雄耐尔旋律响起时灵魂的颤动!观看了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承蒙长辈讲解,我了解到本剧的情节和背景,是红军打击恶霸,农村姑娘吴琼花成长为娘子军战士的故事。

据云当年人人皆舞,学校或排全剧,或演折子戏,真是盛况。

本剧与常见的宫廷芭蕾、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不同,情节非常强,思想特别深刻。

技巧和队形反而不那么重要。

这点深获我心。

想当初无论希腊戏剧还是中国的杂剧、传奇,都是以情节和人物取胜的。

莎剧等名作,富丽处满天花雨,紧张处亦密不透风。

佩吉帕之《睡美人》、《天鹅湖》等炫技尚有所依附,现代芭蕾许多作品则不知所云矣。

本剧舞蹈很有中国特色。

可独立成篇的斗笠舞、荔枝舞等有江南民族舞的风情,坏人的舞蹈有武术的影子。

格斗舞蹈有点像京剧。

携道具起舞,以前也有;持兵刃者似仅见于《朱罗记》。

(《奥涅金》等剧里出现手枪,不过并未起舞。

)本剧单有一节集体小刀舞。

此外男挥长柄大刀、朴刀,女握协差、手榴弹,舞影纵横。

琼花与连长端冲锋枪更见英姿飒爽。

传统芭蕾的定式也有改进,譬如著名的之字形队伍,在《舞姬》和《天鹅湖》里缓缓游走,异常清幽,本剧却是用跑的,很壮观。

过场的劈叉大跳,循环无尽,也是西洋技巧结合京剧套路。

配乐也是民歌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人声属中国首创。

《娘子军连歌》的背景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歌曲非常动听而上口。

芭蕾舞剧《白毛女》中也有歌曲。

既然演戏的技术是为了思想,模式也不是墨守的呵。

正如佩吉帕的古典芭蕾之于宫廷芭蕾,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舞蹈季的现代芭蕾之于古典芭蕾,本剧也是对芭蕾的继承和创新。

《唐吉珂德》、《天鹅湖》等都有不少民族舞。

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大量民族色彩。

中国人看了很舒服,很亲切。

传情达意,这才是艺术真正的目的吧。

这是一部在中国久演不衰的的经典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9月26日在北京首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海南岛。

舞剧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腹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故事。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是对于西方古典芭蕾的挑战,她将中国民族表现方式及手段自然、巧妙地融入其中。

在戏剧表演及肢体表现方面都有着中国传统戏曲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影子,但这些又是属于芭蕾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创作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学习和思考!这不由使我联想起现在创作的《王老虎抢亲》,这次创作是源于传统,依托传统,而如何将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才是最重要的。

但现在的艺术工作者往往忽视传统,甚至是摒弃传动,这种态度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感受传统,研究传统,从而更好地创作出本民族特有的艺术精品来。

曾经看过白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及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经典晚会》,但这次看过《红色娘子军》不禁深深感到芭蕾舞确实是一门高雅艺术,其高雅之处并不在于艺术门类,而在于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和思想。

芭蕾舞也不是小众艺术,在肢体方便的表现很好让人理解,加之运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创作出的舞台表现,看过之后甚至有一种亲切感。

其实一个艺术品或艺术门类的高雅与否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具备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

具备了这种创作态度相信艺术的格调自然会显现出来。

经典的意义并不只在一朝一夕,今天看这部红色经典依然很让我激动。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的是革命的艰辛与胜利;艺术的风雅中,我们品到的是历史的悠久与辉煌;中国芭蕾的底蕴中,我们为老一代艺术家大胆突破和锐意创新的“红色娘子军”精神而振奋骄傲!李克勤题记:今年3月6日到8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在天桥剧场再度上演《红色娘子军》。

今年又恰逢中芭建团50周年,也正好是《红色娘子军》首演45周年。

从1964年至今,该剧已经演出了2500多场,创下了世界芭蕾舞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于这部舞剧有各种评价,包括欧美的艺术大师,还有国内外许许多多有识之士。

不过,还是毛泽东的评价经典。

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几代中国人脑海里不灭的记忆,它成功地运用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演绎了中国的红色经典。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1960年代初,我国刚刚熬过三年自然灾害,各方面开始缓慢复苏。

1963年,周恩来观看完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之后提出由中央芭蕾舞团自己创作一部革命舞剧,他建议可以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外国题材入手。

《红色娘子军》伴随着这一年底音乐舞蹈座谈会上发出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号召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的第一次大胆的、划时代的尝试。

一群深受南霸天压迫摧残的妇女,在共产党的组织下,揭竿而起,成立队伍,一年之内参加八次大型战斗连连获胜,最终在国民党正规军围剿中喋血海岛,被迫解散。

这是30年代南岛上一支女子特务队的传奇。

而谢晋把它演绎成吴琼花、洪常青以及一批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搬上银幕,鲜明的阶级矛盾冲突与“女儿当自强”的浪漫理想,准确地切中了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一时之间风靡大江南北。

当李承祥、蒋祖慧等雄心勃勃地准备将这部电影改编成芭蕾舞剧时,大部分人将信将疑,欧洲艺术与中国风格、古典贵族艺术与人民革命题材会怎样结合呢?1964年9月底,《红色娘子军》经过半年的排练在天桥剧场首演,这台彻头彻尾的民族化芭蕾令周恩来十分惊喜,演出结束后,他上台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周恩来的谦虚、坦诚而又自然的表达,是对该剧创作人员、演职人员的鼓励和鞭策。

当然更加令人激动的时刻在后面。

10月6日夜里,剧组接到来自中央的紧急电话,让他们连夜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装台准备10月8日演出。

直到大幕拉开,他们才知道这一次台下的观众是毛泽东和十几位中央高层领导。

主创人员之一李承祥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毛主席上台与演员们握手时,整个礼堂回荡着‘毛主席万岁!’的高声欢呼。

我扮演南霸天,不敢站到前面,也不敢痛痛快快地欢呼,只好暗地里鼓励扮演洪常青的演员替我多喊几声。

”也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毛泽东留下了老人家三句著名的评价:“革命是成功的,艺术是好的,方向是对的。

”由此给《红色娘子军》定了性。

10月8日,也被确立为这台芭蕾舞剧的生日。

毛泽东这三句话意思不深奥,但是含义值得细细品味。

革命是成功的,当然是指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是成功的,同时也不排除创作演出这部剧目本身也是一场文艺革命,这场革命也是成功的。

过去的芭蕾舞剧一直都是王子、公主是主角,如今让穷苦的丫环成了舞台的中心,这还不是革命吗?后来的事实证明,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一致好评,艺术的生命就是创新,像《红色娘子军》这样革命性的创新,不被懂艺术的接受、肯定、赞扬才怪呢!艺术是好的,这是精通艺术的毛泽东用一句通俗语言的直白表达。

从剧目本身看,这个“好”含义很广,内容好,演员好,音乐好,各方面都好,一句话,这部剧目完好。

完好意味着成为一部世界芭蕾舞史上,既有芭蕾舞剧共性,又完全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剧目,特别是用西洋乐器演奏出来的交响乐,竟然是我们中国的曲目,真是不可思议,那一批创作者简直令人着迷!难怪现在交响音乐会上,我们会经常听到该剧的一些选段,如快乐的女战士等等。

方向是对的,可以理解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还可以理解为“洋为中用”的方向,甚至包括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方向,这都是对的!我们可以想象,有了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剧组成员李承祥、蒋祖慧、吴祖强、杜鸣心、薛菁华等等艺术家会投入怎样的精力去精益求精的工作啊!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后,周恩来决定用这台舞剧招待外国元首。

起初有些同志还不理解,他们觉得《红色娘子军》不中不洋,风格古怪,担心遭致非议。

但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剧组首先为西哈努克表演,良好的反响打消了方方面面的疑虑。

从此,《红色娘子军》便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1960到1970年代,这些芭蕾舞演员也同时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人,他们的演出在那些特殊的历史时刻充当着奇妙的“润滑剂”。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舞台二十年不变地上演着同一出戏,幕起幕落间台下走过的是一拨拨世界各国政要。

《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显然比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这样的的京剧更容易为外宾所接受,因为芭蕾舞剧是来自外国的艺术形式,而颠覆芭蕾传统风格的民族化改造又彰显了“中国”特色,每每令外宾们熟悉中间,又备感新鲜。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非常重视,特地抽出时间视察排练情况,叮嘱演员们务求发挥最佳水平。

多年后主演吴清华的演员薛菁华说那场演出消耗体力最多。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称赞《红色娘子军》“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他还评价这部戏是“一个兼有歌剧、小歌剧、音乐喜剧、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剧和体操等因素的大杂烩”。

观众对《红色娘子军》的厚爱,不仅来自该剧拥有的巨大的声誉,更在于该剧所表现的一段轰轰烈烈的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和妇女解放自强不息的历史真实,以及在世界芭蕾历史上不可否认的精湛艺术。

尽管如今已拥有了大量备受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但每年仍要定期上演一定场次的《红色娘子军》,每逢“三•八”、“七•一”、“八•一”、“国庆”等特殊日子,许多观众和社会团体都强烈要求中芭上演该剧,同时,每年全国各地邀请《红色娘子军》去演出的订单也是从无间断。

2009年初,中芭首次携《红色娘子军》登上芭蕾舞剧的圣殿——巴黎歌剧院的舞台,受到法国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中芭新任团长、曾经的吴琼花扮演者冯英对记者表示,中芭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中芭选择了自己看家戏《红色娘子军》而不是其他剧目作为中芭50周年大庆的首轮演出,是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它同时还是一份中芭每年如期而至献给观众特别是妇女们的一份心意。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教授玛丽尼拉谈到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时认为,它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令我们不得不关注它的存在,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