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为了更有效地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反思性和研究性教学,采用探索法、情景法、协商法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主动性;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学校教学工作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
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以心理学家Barlett在1932年提出的“图式理论”为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外语教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这一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
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为了更有效地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外语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索法、情景法、协商法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意义建构中。
三、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认识和创造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评价等),贯穿教学始终,贯穿于各个课型中,以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以灵活变换、新颖奇特的方式和多维多向的角度透视现象、探索事物内在运动规律的思维活动。
外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小题大做,启发求异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外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以便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四、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问题式教学:发现和探索新问题
任何教学都可以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结束。
一方面,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设问水平。
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引发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实现创造性的思考。
进行启发式和问题式教学,使问题成为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的旧知识和旧方法运用到新知识的构建和重组中。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善问能力。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异议,爱护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根据Ur,设计的问题要清楚且有价值,要有趣味性、广泛性、挑战性和延伸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分阶段提出(学前、学中、学后),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和效果。
学前问题可以包括引发式、导入式或卷入式等,例如在讲解和复习语音时,可以提出“你是怎样学习外语语音并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语境式、连环式、思辨式等问题,如“发音对听力理解能力有影响吗?有怎样的影响?”等;学后问题包括归纳式、扩展式或联想式问题,如“发音对外语学习有多大影响?怎样有效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等。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除了教师设计的问题外,不断鼓励学生就某一话题提出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并解决问题。
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点滴创造性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出多种答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突破单向性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反思性教学:创设联系新旧知识的环境
反思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学中可以以某些已知信息为起点,采取反思、推测、想象等方法,让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最终成功地建构新信息。
每堂课可以从反思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开始,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和经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外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内容的情景,将他们引入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中,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把旧知识和旧方法运用到新知识的构建中,从而引发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提出与学生个人亲身体验相关的课前问题,使问题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线索,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此便于因势利导,是实现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反思性教学有利于鼓励学生多想、多问,激活思维,推动求知欲,诱发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并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讲解听力技巧时,可以提出“听力和阅读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对英语教学有什么启发?”等问题,既是探讨听力教学的问题,更是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问题。
讨论这种问题,学
生即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丰富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中,通过强化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这可以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资料,培养独立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习全过程中。
这将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合作学习,即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既亲身实践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批改作业、小组共同设计课题或小组共同发表小论文,如“四项语言技能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或“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怎样进行有效的写作?”等。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意义建构。
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占20%)、小组评价(占30%)以及教师评价(占50%),也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一环。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发表论文后,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反思,进行同行评估,共同寻找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激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他人的表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学习。
五、结语
为了更有效地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式、反思性和研究性教学,营造富有创新性、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