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制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并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3.培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个信息窗的学习,你知道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有多少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大约有多少亿人吗?
生: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约是13亿。
师:今天这节课的信息窗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二、充分认识近似数
师:谁来说一说图中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生1: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
生2:金字塔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
生3:光速每秒约30万千米。
生4:太平洋最深深度约11030米,总面积约178680000平方千米。
师:这几组数字和刚才老师说的960万平方千米、13亿人口。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1:这些数前都有“约”字。
生2:这些数都不是准确数,它们都是近似数。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不用准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和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近似数。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近似数)
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
生1:一个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
生2: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约4086000册。
生3:我们学校大约有2千人。
生4: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有60 平方米。
师: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呢?
生:这样说比较方便。
师:对,在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三、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认识了近似数,那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请看题。
(课件出示:11030大约是几万? 178680000大约是几亿?)
师:估计一下这两个数分别大约是几万,几亿?
生:11030大约是1万,178680000大约是2亿。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1030接近1万,与2万相差很远不可能估成2万。
同样178680000比1亿多得很多,比较接近2亿,所以估成2亿。
师:说得很好,这个同学是通过比较,和哪个整万、整亿离着近就估成谁。
这种方法可以。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看数字,11030千位上的数字是1,不满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所以11030约是10000。
而178680000千万位上的数是7,比5大,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
所以178680000约是201900000。
(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11030 ≈ 10000,178680000 ≈ 201900000。
)
师:为什么估有几万看千位上的数字?估有几亿,就看千万位上的数字呢?
生:因为千位跟万位离着最近,千万位离着亿位最近。
师:同学们光知道看哪个数位还不行,还必须看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否满5,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一,其他数位改写成0;不满5舍去,改写成0。
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课件出示:“四舍五入”法的相关资料。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
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
师:通过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课件出示下面3个问题。
)
(1)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尾数?
(3)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如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呢?百万位呢?
(小组活动后进行汇报。
)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下第(1)个问题?
生1:四舍五入是指数字4和4以下的数全部舍去。
“五入”是指数字满5的都向前一位进一。
师:你能具体说说哪些数字“舍”,哪些数字“入”吗?
生1:数字是4、3、2、1、0都舍去;数字是5、6、7、8、9的都向前一位进1。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说一下什么是尾数?
生2:就是指省略这个数位的后面的所有数。
比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它后面的尾数就是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
师:那第(3)个问题该怎样解答?
生3: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千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千万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省略百万位就对十万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得非常好。
四、“万”或“亿”作单位求近似数
师:前面学过大数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进行改写,那么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求它的近似数。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用“万”作单位写出11030的近似数,用“亿”作单位写出178680000的近似数。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
)
师:同学们请看一下,11030≈10000178680000≈201900000
11030≈1万178680000≈2亿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表示一个数的近似数,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用“四舍五入”法,求的近似数。
生2:不同点是,上面那个数末尾有4个0,下面那个数只用一个“万”字就代替了4个0,同理,末尾的8个0用一个“亿”字来代替,这样书写简便,省时。
师:回答得很好,相同点是都用了四舍五入法,不同点是前者省略的尾数用0来占位,而后者省略的尾数是用“万”或“亿”来作单位,同学们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五、拓展练习
1.判断哪些是近似数
A.三年级二班有学生76人。
B.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128500元,大约13万元。
C.2019年我国内地约有348370000个家庭,大约3亿个。
(1)省略下面各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90870 8739200 65270
1667000000862019000 201999999
(2)世界之最。
A.丹麦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面积2175600平方千米,约( )
万平方千米。
B.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面积达4791000平方千米,约( )万平方千米。
C.智利是世界上铜储量最多的国家,它以“铜矿之国”闻名于世。
已探明铜的储量为185000000吨,约( )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计算,可开采100年。
(3)口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0 口710 ≈ 21万20口710≈ 20万
口5643 ≈ 10万口38888000 ≈ 3亿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近似数。
生2:知道怎么求近似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生3:知道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