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部分编制说明 ................................. - 1 - 第二部分矿井概况 ................................. - 3 -一、地理位置 ....................................... - 3 -二、井田范围 ....................................... - 4 -三、地质概况 ....................................... - 4 -四、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 - 16 - 第三部分矿井主要生产系统情况..................... - 20 -一、供电系统 ...................................... - 20 -二、提升运输系统 .................................. - 22 -三、通风系统 ...................................... - 23 -四、瓦斯抽采系统 .................................. - 24 -五、井下排水系统 .................................. - 25 -六、压风系统 ...................................... - 26 -七、安全监控系统 .................................. - 26 -八、人员定位系统 .................................. - 27 - 第四部分评估依据、目的........................... - 28 -一、评估依据 ...................................... - 28 -二、评估目的 ...................................... - 29 -三、评估结果适用期 ................................ - 29 - 第五部分矿井危害因素分析......................... - 30 -一、顶板危害因素分析 .............................. - 30 -二、瓦斯危害因素分析 .............................. - 30 -三、煤尘危害因素分析 .............................. - 32 -四、火灾危害因素分析 .............................. - 32 -五、水害危害因素分析 .............................. - 33 -六、提升运输危害因素分析........................... - 33 -七、火工品危害因素分析 ............................ - 34 -八、矿井大面积停电危害因素分析..................... - 34 - 第六部分风险辨识范围.............................. - 35 - 第七部分风险辨识评估.............................. - 36 -一、风险辨识 ...................................... - 37 -二、风险评估方法 .................................. - 43 - 第八部分风险管控措施.............................. - 48 -一、重大安全风险区域划分及人数限定................. - 48 -二、管控措施 ...................................... - 48 - XX煤矿2020年度重大安全风险清单汇总 ............... - 63 -第一部分编制说明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7〕5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标准,我矿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于2019年12月11日—12月18日组织开展了2020年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本次共辨识评估出矿井重大安全风险10项,编制了《XX煤矿2020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XX煤矿2020年度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本次辨识评估严格以《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7〕5号)、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矿井生产布局及年度生产计划,确定年度辨识范围,重点针对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主要灾害和提升运输系统等可能导致群死群伤事故发生的致灾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和评估分级,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对容易导致事故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估,建立矿井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大大提升了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强化了各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为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提供有力保障,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本次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应用于指导2020年度编制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安排,修订完善2020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等。
第二部分矿井概况XXXXX一、地理位置XX煤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金沙县境内的金沙-黔西向斜北西翼中段,井田境界为:东以腾龙矿井、新化煤矿及马洛河为界,西以白果水库保护煤柱,浅部以+1200m水平、新化矿一号井、鸡爬坎矿、中心三号、国豪矿、中心煤矿边界为界,深部至+500m水平,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6′38″-106°11′40″,北纬27°23′32″-27°26′26″。
属新化乡管辖。
二、井田范围XX煤矿勘探范围由14个拐点连线为界, 井田走向长4.0km~6.0km,倾斜宽3.0km~4.0km,面积21.8K㎡。
矿界拐点坐标详见下表2-1。
表2-1 井田拐点坐标表三、地质概况(一)地层井田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下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下三叠系夜郎组及茅草铺组和第四系。
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
详见下表2-2。
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P)(1)下统(P1)茅口组(P1m)表2-2 区域地层简表出露于井田外北及北西侧。
上部为浅灰色至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状生物碎屑岩,微晶及细晶结构,含腕足类、蜓类、珊瑚等动物化石及少量燧石结核;下部为燧石条带灰岩、灰岩及硅质岩,局部夹粘土质硅质岩,富含蜓类化石。
区域地层厚57m~151m,本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83m。
(2)上统(P2)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和北部外围。
自下而上分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其中龙潭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①龙潭组(P2l)以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4~7层灰岩、泥灰岩,含煤9~21层,其中含可采煤层(含局部可采煤层)2~6层。
一般2~4层,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及植物化石。
厚91.54m~126.91m,一般厚106.13m,厚度变化不大,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古生物,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P2l1):龙潭组底界至标三顶界。
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灰质泥岩。
底部为灰白、灰红色铝土质泥岩。
下部常夹1~3层泥灰岩(即13、15号煤顶板层);顶部为两层灰岩,单层厚1m~1.2m,其间夹1m左右的粉砂岩,称为标三,层位、厚度较稳定,是良好的对比标志。
本段含煤3~8层,煤层编号为10~15号。
可采煤层0~2层,一般2层。
以动物化石为主,植物化石少见,该段厚39.12m~59.74m,一般48.48m。
上段(P2l2):标三顶界至长兴组底界。
以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上部夹灰岩、泥灰岩3~4层(含标一、标二),单层厚多在1m 以下。
含煤5~14层,煤层编号为1~9号。
含可采煤层1~5层,一般3层,即4、5、9号煤层,其中9号煤层赋存条件最好,全区可采,为矿井主采煤层;4号、5号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
下部以含植物化石为主,上部以含动物化石为主,该段厚43.73m~75.13m,一般58.02m。
②长兴组(P2c)为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燧石灰岩。
厚33.22m~49.80m,一般39.2m。
长兴组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3)下三叠统(T)①夜郎组(T1y)出露于井田中部,由灰、深灰、紫灰、黄绿色泥岩、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泥质灰岩组成。
富含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化石。
厚364m~448m。
根据岩性、化石分为三段:沙堡湾段(T1y1):灰、灰黄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粉砂岩,含少量的瓣鳃类、菊石化石。
顶底常夹1~2层黄绿色蒙脱石泥岩。
厚6.22m~18.19m,一般14.55m。
玉龙山段(T1y2):主要为浅灰至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泥岩,含动物化石,夹鲡状灰岩及薄层泥岩,下部夹深灰色泥质灰岩及泥质条带。
顶部为灰、紫灰、绿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泥岩、灰岩,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瓣鳃类化石。
厚199.43m~240.54m,一般216.75m。
九级滩段(T1y3):为紫色、暗紫色夹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灰岩。
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及少量植物化石。
段厚153.73m~178.22m,一般厚164.46m。
夜郎组与下伏长兴组呈假整合接触。
②茅草铺组(T1m)分布于井田东部,井田内出露不全。
主要由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组成,含双壳类、头足类及腹足类动物化石。
与下伏夜郎组呈整合接触。
厚400m~510m。
分上、下两段:下段(T1m1):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砾屑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常夹鲡状灰岩,局部见蠕虫状灰岩。
含双壳类化石,厚371m~546m,一般厚431m。
上段(T1m2):由灰、浅灰、黄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角砾状灰岩组成,底部为数米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上部为灰绿色溶塌角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