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考试序列号_ 92 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课程名称: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2012级(2)班
学号 3112006177 姓名陈海兵
邮箱352075777@
任课教师周密
2013年4月24日
透过神话浅析神话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个人认为,要探讨神话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必然须清楚神话的产生,材料的来源与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是神话的产生先于文化,还是文化的发展中才逐渐出现神话的。

笔者比较赞同矛盾的观点。

矛盾认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

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但就客观而言,中国的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可以看到无论是希腊的众神神话还是基督教神话、北欧神话,自产生起就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神话体系。

而中国神话则不同,中国神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山海经》最初也是作为法家典籍,如东汉的班固就把《山海经》列在形法家之首,同时此书亦被作为实用的地理书籍;此外,关于三皇五帝,火神,门神等神袛也存在不同的说法。

例如:《史记》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而《太平御览》则提出天地人三皇的说法。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

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三皇有很多的说法,无从确定;火神亦有燧人氏,炎帝,祝融等说法......
笔者认为,之所以中国神话并未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可能是由东方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遭遇文化断层这一特殊属性造成的,换句话说,中国神话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进化的特殊进程。

在这个历程中,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畏惧自然认识(正视)自然战胜自然。

故可把神话分为上古神话,前秦神话,后汉神话(自汉朝以后)三个时期或阶段。

上古神话:在远古蛮荒时代,在火山、洪水、野兽肆虐的环境之中,人类艰难的生存着,这时的人们对于自然是畏惧的,他们把自然的种种具现化,创造了一系列的自然神。

如云中君,雨神,风神,日神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妖兽,如穷奇,毕方,鹿蜀等,以妖兽类比于人类所面对的天灾。

同时:女娲“其状如蛇,人首蛇身”。

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吉神泰逢:神,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

泰逢神动天地气也......人类的守护神也是龙首鸟身、人面龙身、人面马身,人面牛身、人面龙身、人面蛇身、彘身人面等形象。

而文化方面,《山海经》’《淮南子》等应当是文化及文学成就极高的著作了,而笔者认为,此时文化起着记录人类口头性散文的作用。

前秦神话:此阶段,人类已产生了相当的文明,对于自然也不再是畏惧的态度,人类正理解并学会去掌握自然力量。

而《封神演义》应是这段神话的最好诠释了,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仙山洞府和三界。

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

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

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美丽的大地之母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纣王的渎神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

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纣王与武王相对的是截教和阐教,国家天下之争与神仙道统之争引发了封神之战。

显而易见的是,神话的范围正逐渐从自然神话延至英雄神话,且主体从虚幻转成对现实的夸张性描述。

简而言之,神话由自然化转而像历史化发展。

后汉神话:此“后汉”非指两汉中的东汉,而是有汉以来的整个时期。

此时,神话的创作主体由广大劳动人民转至文学创作者。

《洛神赋》有这样一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

而曹植就是根据甄姬创作了洛神这一神袛;同时,大量现实中的人物被神化,如孔子的封号:褒成宣尼公、先师,先圣、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文宣帝等;关羽,至三国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秦琼和尉迟恭被神化为门神等......
陕西师范大学的常金仓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他对神化历史化提出了以下看法:当中国神话学开始构建体系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古书上关于鬼神世界的描写都是一鳞半爪、零星片断,远不比欧洲特别是希腊的神话那么情节完整,生动感人。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归纳了时人的一些思考结果,他说: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二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更集古传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此二说前者主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古便没有丰富发达的神话。

后者相反,以为中国神话古来颇有,只是到后来散失了。

与前者相类的看法又见胡适《白话文学史》,他谈到中国故事诗—像荷马史诗那样充满神话的诗作——为什么兴起特晚的原因时说:可见古代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

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

笔者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与其说是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不妨将整个发展时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神话历史化时期,二是历史神话化时期。

在未出现文字或尚未有专门的史书对历史进行记载时,无疑历史在经过口耳相传时会逐步夸大和神化;而出现文字的记录后,对于历史的记录也就要客观的多了。

历史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与神话之间剪不断的联系正是说明了文化与神话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其实,纵观整个文化与神话发展时期,不难发现,文学两大流派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就是以神话作为重要材料的。

同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中,神话愈加地完善与发展。

可以说,神话已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一道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荣誉感的最大来源。

参考文献:凤凰文化孔子:一个神话学的个案研究、百度百科、《山海经》矛盾:《中国神话研究ABC》、《中国神话研究初探》、《神话三家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3期作者:常金仓中国神话
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