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文言文阅读短文 八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短文 八篇

文言文成语故事一、【例文】1.执竿入城 (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1执:握,持 2 亦:也 3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4俄:不久5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6 至:来到7非:不是8但:只是9 矣:了10以:用11中截:从中间截断12而:连词,表承接,然后13遂:于是14 之:指竹竿[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做事要善于思考,不要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2.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3.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2钩:衣服上的带钩。

3写:画。

4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5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6“文”通“纹”。

7以:在。

8闻:听说。

9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0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1牖(yǒu):窗户。

12施(yì):延伸,同“拖”。

13堂:厅堂。

14还(xuán)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

15走:逃跑。

16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17是:由此看来。

18好:喜欢。

19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道理】做人要做表里如一,不要盲目的去追捧、崇拜一些事物,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了解它内在的本质。

4.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lǚ)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

(定语后置)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道理】说话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学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5.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鬻(yù):卖.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4者:...的人 5誉:赞誉,夸耀。

6曰:说,讲。

7吾:我。

8莫:没有什么 9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10利:锋利,锐利。

11或:有人。

12以:使用;用。

13:您,对人的尊称。

14何如:怎么样。

15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6应:回答。

17弗能:不能。

18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19之:的。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道理】说话(做事)做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6、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猴子。

②得:懂得。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

⑩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11)诳(kuáng):欺骗,瞒哄。

(12)与:给。

(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4)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5)足:够。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18)朝:早上。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7、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3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4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5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6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7今:当今。

8当涂:当道,当权。

9掌事:掌管政事。

10辞:推托。

11以:介词,用。

12务:事务。

13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4岂:难道。

1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7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8但:只,仅。

19当:应当。

20涉猎:粗略地阅读。

21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2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3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24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5益:好处。

26乃:于是,就。

27始:开始。

28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9及:到了……的时候。

30过:到。

31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39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40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

士,读书人。

41即:就。

42更(gēng):重新。

43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4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5何:为什么。

46见事:认清事物。

见,认清,识别。

47乎:啊。

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8遂:于是,就。

49拜:拜见。

50别:离开。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