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胸痹心痛、真心痛的概念与临床特点③胸痹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②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病理属性。
③胸痹心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难点:①胸痹心痛病因的多样性。
②病机本虚标实的主次、兼夹转化
课时安排:
1.胸痹的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30分钟)
2.胸痹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20分钟)
疼痛部位痛处局部变化、伴发症、主要病机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2.辨疼痛性质
讲授内容
旁批
闷痛:气滞、痰浊;灼痛:火热虚火;绞痛:寒凝;刺痛:血瘀;隐痛:气血亏虚。
3.辨病势轻重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
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缓解者: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病位、治疗:
表现:“卒心痛”、“厥心痛”之称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真心
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病位:“邪在心,则病心痛”
治疗:提出针刺之法,“心病宜食薤”
(二)《金匮要略》——设专篇、创病名、提出病因病机、治疗方剂
专篇论述、创立病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赤芍活血祛瘀,通脉止痛;
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
2.气滞心胸证
讲授内容
旁批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
兼症:或兼有脘腹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
舌脉:苔薄或薄腻,脉弦细
病因病机:“阳微而阴弦”——治以温通阳气、散结宣痹为主
治疗:创立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乌
头赤石脂丸等9张方剂。
(三)宋金元时期——论述、治疗方法加丰富: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以治“暴卒心痛”
讲授内容
旁批
《太平圣惠方》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以芳香温通为主,兼顾气血
阴阳的亏虚,标本兼顾,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容
病机:肝郁气逆、上犯心胸,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
香附、川芎活血行气
陈皮、枳壳条畅中气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兼症: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
吐痰涎
舌脉: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二、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讲授内容
旁批
三、注意饮食调节
四、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五、加强护理及监护
【临证备要】
一、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三、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四、注意益气化痰
五、本以补肾为主
小 结
1.把握本节课知识布局的思维脉络
2.掌握重点知识:
2.1涵义
2.2理解病因病机,掌握病机要点
(四)明清时期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玉机微义.心痛》:论胸痹实证、虚证,补前人之未备。并对心痛与
胃脘痛进行了明确的鉴别。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
死血心痛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病证范围】
本病主要与西医学的冠心病两种常见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
2.3诊断要点
2.4辨证要点
2.5治疗原则
2.6常见分型的症治方药
3.掌握知识的灵魂和线索
3.1病因病机是主线
讲授内容
旁批
3.2辨证论治六步法是分型的线索
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与方法:
1总结知识重点。
2提问。
3布置作业。
4病案讨论。
作业:
①何谓胸痹心痛?真心痛有哪些临床表现?
②试述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
③胸痹心痛的病因主要有哪些?
二、病机
(1)胸痹的主要病机:心脉痹阻,胸阳不展。
(2)胸痹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理性质:主要表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
虚: (心脾肝肾)气虚、阴亏、阳衰
(4)病机转化:由标及本,由轻转剧,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讲授内容
5.辅助检查:ECG、Horter,CAG,彩超、心肌酶
二、病证鉴别
1.与真心痛鉴别
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
面白、口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2、与胃脘痛鉴别
疼痛部位性质、合并症、辅助检查、含化药物。
3、与悬饮鉴别
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加重因素、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
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温补心阳,益气复脉;
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温养肾阳
【转归预后】
治疗及时得当病情缓解;
反复发作→病情较为顽固;
失治或失于调理→真心痛/心悸/心衰/脱证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预防调护】
一、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熟地、白芍、麦冬、玉竹、五味子滋养心阴;
当归、肉桂、远志养血活血,温通心阳;
6.心肾阴虚证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
兼症: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病机: 阴虚火旺,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人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补心气;
加重
兼症:喘不得卧,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
面色苍白
舌脉: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阳虚感寒,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治法:散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
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
当归、芍药、大枣、甘草养血活血;
薤白、瓜蒌、通草,化痰通阳,行气止痛;
病机:脾虚生痰,上犯心胸,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治法:泄浊豁痰,通阳宣痹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讲授内容
旁批
常用药:
瓜蒌、薤白,通阳宣痹;
人参、茯苓、甘草、生姜,健脾益气;
陈皮、半夏、枳实、茯苓、甘草,健脾化痰
甘草、胆南星、竹茹、石菖蒲,清心化痰;
4.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
④为什么说胸痹心痛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⑤胸痹心痛的诊断要点。
胸痹心痛需要与哪些辨证相鉴别?怎样鉴别?
3.胸痹各证型的证治(30分钟)
4. 课堂总结及讨论(10分钟)
教法设计:课堂讲授
教学用具:PPT
讲授内容
旁批
胸 痹
【概说】
一、概念: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释义:①部位+病机命名
②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沿革
(一)《内经》有专篇论述
二、治疗原则
发作期:祛邪治标;缓解期:扶正治本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
【证治分类】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兼症: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病机: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胸阳不展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养心血;
当归、丹参通心脉;
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讲授内容
旁批
黄连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桔梗宣降肺气,助心行血;
7.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
兼症:自汗,面色恍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肾阳亏虚,水饮内停,凌心犯肺。
枳实、厚朴,理气通脉;
5.气阴两虚证
讲授内容
旁批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
兼症: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
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病机:气阴两虚,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补益心气
血脉失于濡养而心脉痹阻不通。
2.饮食不当
恣食肥甘、过食厚味、嗜饮纯酒,伤脾生痰上犯心胸,阻遏胸阳,闭阻心脉
3.情志失调
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郁怒伤肝,肝郁气逆上犯心胸
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4.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血行不畅,心脉痹阻。
5.劳倦内伤
劳倦伤脾,脾失运化,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
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关系密切
其它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可参照
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虚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劳倦久病日久伤肾。肾阳虚衰导致心气不足或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