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全单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全单元)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 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 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 是由论据推出的。
知识备查
方法指导
怎样学习驳论文 ?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 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 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预习检查 读一读
miǎo
渺茫
zhī
脂粉
xuán
玄虚
kuāng
诓骗
cuī
摧残
kǎi
慨叹
pǔ
家谱
tǎng
倘若
xǐng
省悟
jǐ
脊梁
mǒ
抹杀
miè
诬蔑
lǒng zhào
笼罩
精读细研
1.课文第l、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谬论论据?哪 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 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 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素养)
知识备查
蔑( miè )诬蔑 篾( miè )竹篾
赖( lài )依赖 獭玄虚: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麻醉: 摧残: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诓骗: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诬蔑:
说谎话骗人。
知识备查
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 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
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作者介绍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 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知识备查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 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 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 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 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 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知识备查
驳论文知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
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 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 于间接批双驳。
知识备查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 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 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 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 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 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 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 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做根据。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
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整体感知
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 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qiè
pū
切 实 前仆后继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lǒnɡ )笼罩 笼 ( lónɡ )鸟笼
( pū )前仆后继 仆 ( pú )仆人
( mǒ )抹杀
( qiè )切肤之痛
抹
( (
mā )抹布 )拐弯抹角
切
( qiē
)切除
mò
预习检查 形近字
诓(kuānɡ )诓骗 框(kuànɡ )门框
慨( kǎi )慨叹 概( gài )气概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 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 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课件
第五单元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1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 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 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 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