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完整)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尽.管(jǐn)友谊.(yì)奖惩.(chéng)平.心而论(píng)B.而.且(ěr)殷.红(yān)肆虐.(nüè)相辅相承.(chéng)C.仍.然(réng)骨髓.(suǐ)挑拔.(bō)自怨自艾.(ài)D.因为.(wéi)翘.首(qiáo)脉膊.(bó)拾.级而上(shè)2、下面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诘责更胜一筹禁锢恪尽职守B.亵渎龙吟凤秽清洌通宵达旦C.阑语相得益彰混淆翻来复去D.惬意神秘莫测沉缅断壁残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B.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C.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D.这里山清水秀,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推送《姑娘,你系鞋带的样子真美》,报道了在公交年上伸出援手助老人的青岛姑娘张钰敏。
B.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就,并将为深空探测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累重要经验。
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D.除自然景观之外,《航拍中国》第二季透过镜头着重描绘出当今的生活图景,以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5、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A.别踩,我怕疼。
(“爱护草坪”公益广告)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
(“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理解: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理解: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19世纪末,微生物学家保罗·艾尔利希曾在实验中“遭遇”这个屏障。
②当时,艾尔利希将此现象解释为脑细胞没有吸收足够的染色剂。
③它其实是在血管和大脑之间的一种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管进入大脑的“屏障”。
④当时他正研究染色技术,目的是使微型生物结构能被研究者看见。
⑤血脑屏障到底是什么呢?⑥当将染色剂苯胺注入生物体内的时候,这个生物的所有器官都会被染色,唯独脑细胞没有被染色。
A.①④②⑥⑤③B.①③⑤④②⑥C.⑤③①④⑥②D.⑤①④⑥③②7、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___________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3)至于鄙.(________)(4)卒.得反国(________)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被服以.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于.死者3.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花园汪曾祺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③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
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
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
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须一处一处断。
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
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⑤草被压倒了。
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
我静静的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
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⑥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
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
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
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
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⑦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⑧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⑨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
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
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
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
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
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
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
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
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
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
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
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⑩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
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
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
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⑪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
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
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
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
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
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
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⑫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⑬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对花园的留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B.第①段“最亮”一词,强调了花园于“我”的非凡意义和美好深刻的记忆。
C.第②段划线句意在强调那座花园让“我”从童年时期就拥有了健康的脸色。
D.这篇散文抓住了平常生活中普通、常见的景和物来写,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用短句..的表达效果。
..来写动作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3.文章括号中的内容也富有深意,请仔细阅读第⑪段括号里的文字,结合语境,写出它的作用。
4.汪曾祺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陪我一起心疼这个人间①门前矮矮的土墙上爬满了阳光,细细的风轻抚着墙头上那些碎碎的花朵。
一群蹒跚的鸭子正快乐地经过,鸭群后面跟着一个小小的女孩。
她停下来,坐在墙上,身畔簇拥着花儿,鸭子们也停下来,在墙角下三三两两地低语。
夏天扑落下来,拥抱着这个宁静的村落。
②这是我在看一个大学生发来的文章时,心里勾勒出来的一幅画面。
遥远而亲切的场景,一个赶着鸭群的小女孩在时光深处走来,带着她身边那些盛开的花儿。
仿佛只是刹那间,她便走过了那么长的岁月,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可是在她的心里,那堵开满阳光的土墙,一直温暖地站在那儿,站成永不褪色的回忆。
③那个时候的她,其实是孤单的。
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守着成长的光阴。
每天除了上学,她都会坐在门前的矮墙上,并没有一遍遍地幻想,而是真实地想念着爸爸妈妈。
闲暇的时候,她都会赶着院里的那群鸭,去村外的河边,她带着一个厚厚的本子,坐在草地上看。
回来的时候,鸭子们在墙下聊天,她坐在墙头上,笔尖蘸着阳光,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字。
④我问她:“你那时都写的什么呢?日记吗?”⑤她说:“写信。
写给爸爸妈妈的,却从没寄出过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