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什么叫解读的理解与超越?
答:从写作受体(读者)来看,读者接受某一文本与之沟通,它既是对写作主体(作者)的认同,也是写作受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这就是理解。
从受体解读的过程看,它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的领悟中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达到最后的启迪,这就是超越。
14 受体解读的创造性在文学体和实用体的解读中如何体现?
答:对实用类文章的解读,其创造性就较弱,人们一般将它称为接受性阅读。
对文学类文章的解读,其创造性就较高,人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创造性阅读。
从文学文本而言,它原本就具有一种开放性或不确定性。
就实用型文章来说,它的文本意义都是单一的、确定的。
15 简述解读的原则。
答:包括类型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深思性原则。
类型性原则,即观体位,即要对文章进行类型分析,或是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
整体性原则,即要把文章当做有机的整体去解读,而不能囿于一隅,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因一叶而障全木,顾此失彼而曲解了作品的原意。
深思性原则,即解读文章时要精思、要善疑、要探研。
16 解读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有五种。
分别是笔读法、声读法、分类法、比较法、圆识法。
笔读法,即以笔记来帮助解读的方法。
声读法,亦叫口读法。
即指读者通过口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来解读的一种方法。
声读法可分为五种,分别是朗读、朗诵、背诵、吟诵、吟咏。
分类法,即对有必要解读的对象进行分类,明确哪些是需要精读,哪些是只需要浏览一下即可的。
古代流行的四别解读法,是分类法的一种。
比较法,即将两种或多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照解读,把握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比较的形式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
圆识法,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书面材料的解读。
圆识法强调立体性。
圆识法需要我们具有多维的立体的系统思维方式。
联觉感受,发散分析,多维比较等均是圆识解读法常用的方式。
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
1 简述写作感知的特性。
答:包括个体的差异性、对象的选择性、感知的审美性。
个体的差异性,由于参与感知的主体因素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由此所感知到的内容则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主体对对象的这种不同感知即是感知的差异性。
对象的选择性,受写作意识的影响,当客观外物在主体感官所涉及的范围内产生对应关系时,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接纳或排拒,即是写作感知的选择性。
感知的审美性,在主题和客体之间所形成的无功利的、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关系状态。
2 简述写作感知的三级选择。
答:写作感知在由生理层面向心理层面转换推进时,表现为“三级选择”的过程
即目标选择、定性选择、抽提选择。
目标选择,任何感知都要有特定的对象,这种发生在生理层面的第一级选择叫目标选择
定性选择,这种在客观物体和主体心理双重作用下的第二季选择叫“定性选择”
抽提选择,当定性选择完成后,由神经生理过程的层面便开始了向心理过程层面的过渡与转换。
这时,与写作无关的信息被舍弃,只选择和保留对写作意图有一定作用的信息,这种围绕写作目的进行的第三级选择叫“抽提选择”。
三级选择分别描述着生理的感觉和心理的知觉过程,也即描述着写作感知的过程,是写作行为的重要开端。
3 写作感知的方法有哪些?
答:开放感官,观察体验
走向社会,调查采访
手脑并用,阅读集录
4 写作运思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发散性运思收敛型运思突现型运思
5 写作行文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答: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第五章表达方式与技法
1 三种人称的特点。
答:第一人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事物,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它是一种单向视角。
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它具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
第三人称: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
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
2 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答:顺序,特点:它循着事物发展的顺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
写作要求:运用顺序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倒叙,特点:倒序强调了时间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写作要求: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
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序”部分的衔接。
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插叙,特点: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写作要求:运用插叙时,在“断”与“续”之间要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插叙不宜过于频繁。
在某些插叙篇幅超出主线的文章中,要特别注意衔接,理清头绪。
3 什么叫间接抒情?主要有哪些常见方法?
答:间接抒情: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过程中,将这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常见方法:即事抒情、寓情于景、即物抒情、寄情于理
4 立论有哪些常见方法?
答:有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
5 简述驳论的几种常用方法。
答:常见的驳论方法有:当头棒喝法、归谬法、釜底抽薪法、逻辑错误指正等。
当头棒喝法,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其中又分为用确凿的事实驳斥和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剖析两种情形。
归谬法,是将对方的错误观点、论调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和解剖,进而显现其虚假和荒谬的驳论方法,也是针对论点的反驳方法。
釜底抽薪法,指通过证明对方论据的虚假,使其论点无法立足。
这是一种直接针对论据的反驳方法。
逻辑错误指正法,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从而推翻对反论点的驳论方法。
6 什么叫定义说明?它与诠释说明有何不同?
答:定义说明,使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事理,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确切的说明。
不同:全是说明和定义说明的目的和作用很相近,所不同的是,诠释说明较宽泛,定义说明较严整。
7 传统的写作技法有哪些?
答:比兴、点染、夸饰、映衬、聚焦、立骨、悬念、那辗、巧合、误会、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发、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擒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
8 什么是变形?畸变和物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写作技法中的变形,是指根据写作主体的需要,对人物、情节、环境所做的突破常规的曲折变形。
区别:畸变是在不改变人物、景物外形的情况下,展示出人物精神、心理的扭曲、变形或景物环境的主观化的变异。
物化是以人格化的物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或以虚幻情景下的人演绎现实生活中扭曲的事。
联系:都是变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