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内容摘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约有8亿的人口是农民,充分认识村民自治制度,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这对于解决矛盾,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实践的产物。

本文就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着手,浅层次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村民自治、制约因素、发展途径目录一、绪论 (1)(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 (1)(三)、民主选举 (2)(四)、民主决策 (3)(五)、民主管理 (4)(六)、民主监督 (4)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5)(一)、取得的成就 (5)(二)、存在的问题 (5)三、制约因素 (6)(一)、经济欠发达 (6)(二)、基层政府的干预 (7)(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8)(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 (9)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途径 (10)(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10)(二)、减少基层政府干预 (11)(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12)(四)、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13)结论 (14)正文一、绪论(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政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村民自治制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遍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蓬勃发展。

(二)、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意义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力。

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先富带动后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队伍中去。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方针策略的优化选择,使国家与社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不动摇,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切身地感受民主法治的良好氛围,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村民自治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

民主选举,是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所规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指定或是委派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这些人员皆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最基本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级民主选举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诉求,选举按其选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村级民主选举是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直①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1页。

接投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这种选举方式集中体现了村官直选。

村级民主选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不动摇,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本质,激发了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四)、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时村民自治制度的关键。

民主决策是指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通过民主的讨论以及可行性的研究之后,采取由决策者集体表决的方式而作出的决策方式。

村级的民主决策是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村中重大事务以及村民共同关注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讨论并形成决议。

凡事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是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村级民主决策的实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决策体制,有助于使村民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议事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有助于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调动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

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民主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有助于把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村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五)、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

所谓民主管理是指村民委员会对村内各项重要事务进行管理时按照全体村民讨论制定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①民主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决”的有效途径。

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村务,参与村民事务的决策,广泛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

民主管理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村民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整体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参与集体财务的管理、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事务。

(六)、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保障。

民主监督是指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委会定期工作对村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

②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①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1页。

②高阳,《村民自治制度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2页。

村民在民主监督时,应采用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村务的相关内容进行监督,对村级事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等。

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有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强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一)、取得的成就村民自治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令人备受鼓舞催人上进。

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健全。

原先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村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生产力落后,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落实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快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下,极大地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村民投身于社会现代化建设队伍中去,也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略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

问题处理得好,有助于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前进,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问题处理得不好,将阻碍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民民主素质不高,贿选现象严重。

贿选直接使得村民自治大打折扣,其实质是权钱交易,以金钱购买权利,这种“购买权利”不仅搅乱了村民自治的正确方向,而且削弱了本已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

①(2)民主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从宏观的角度解释村民自治制度,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具体制度及规范相配套缺乏。

制度的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规范上过于空泛。

(3)乡镇政府的干涉,村干部的独裁专制。

一些基层政府把村民委员会作为自己的附属机构,发号施令,使得村民自治缺乏自主性,村民自治权受到严重践踏。

另外有的村干部官僚主义思想腐化,大搞一言堂,不考虑村民的想法和意志。

三、制约因素(一)、经济欠发达物质决定政治,物质是政治体制完善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物质的①侯锦:《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5月,第6页。

集中体现。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

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经济发达,村民生活富裕,而中西部一些偏远的地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落后。

物质水平的不富裕直接影响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村级资源匮乏,技术条件落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施与理想中的民主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剩下的便是些老者、妇女和弱者,这些人的思想觉悟不高,对于村民自治热情不高,常认为是事不关己的。

另外,农村村民的农作时间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农忙期间,农民忙于耕种,无暇顾及村里的事务。

(二)、基层政府的干预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村务和协助完成乡镇政府所下达的政务。

村务是指管理村级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等。

政务是指协助完成乡镇政府所下达的政治性事务,如人口普查、征集入伍士兵、计划生育工作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乡镇政府都会把村委会作为自己的直接下属行政组织。

对于村委会的日常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沿用传统的领导仿佛进行指挥管理。

乡镇政府的行政指挥权严重挤压了村委会的自治权,这样使得村民自治变成了一纸空文。

有些地方采取委任村干部的做法破坏民主选举的程序,更有甚者乡镇政府的一些官员任意调动、罢免村委会的干部。

对属于村委会自治管理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横加干涉,任意发号施令,出现了一种“村财乡管”的现象。

(三)、村民民主意识淡薄在我国农村地区,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的学历,更有甚者有些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文盲。

文化水平的制约直接对该地区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参加民主选举时,一些不识字的村民会选择弃选,或者找他人代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