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测试卷(含答题卡和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测试卷(含答题卡和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测试卷
科学试题卷
亲爱的考生: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

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请在答题卡上涂写,正确涂“A”,错误涂“B”)
1、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
2、发明了最早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是罗伯特.胡克。

()
3、当碘酒滴在某种食物上呈现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 )
4、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
5、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
6、只有生物会变化,像岩石、房屋、马路这样的物体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7、科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并开始了和它们的斗争。

()
8、空气、电、火、声音、光不是物质。

()
9、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如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等。

( ) 10、铁锈是红褐色的,并具有无光泽、较脆、有空隙、粗糙、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等特征。

()
11、如果物质发生了变化,那么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
12、把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铁丝生锈了。

()
13、烧开水时,能看到锅外冒出大量热气,这是化学变化。

()
14、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15、球形透明器皿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卡上涂写正确的选项。


1、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A、糖、碱、维生素C
B、水晶、雪花、玻璃
C、盐、味精、珍珠
2、世界上第一发现细胞的是()
A、罗伯特·胡克
B、列文虎克
C、伽利略
3、在车、船等铁制品表面刷上一层油漆的主要目的是()
A、预防破裂
B、防止磨损
C、防止生锈
4、下列物体不具有放大镜功能的是()
A 、装上水的圆柱体烧杯 B、透明的玻璃球 C、金属球
5、植物的叶表皮有()
A 、气孔B、细胞C、叶毛
6、泡上一杯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这个过程属于()
A 、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7、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水滴石穿 B、铁杵成针 C、蜡炬成灰
8、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主要目的是()
A 、吸取多余水分 B、将不同的微生物分隔开C、减慢微生物的行动速度
9、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察鱼缸内的鱼,发现那条鱼()
A 、比实际的鱼小 B、比实际的鱼大 C、一样大
10、下列食物中含有比较多淀粉的是()
A 、番薯 B、胡萝卜C、玉米
11、下列生物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A 、大肠杆菌 B、蘑菇 C、草履虫
12、暑期,明明要随爸妈去外地住一段时间,为了防止她的宝贝自行车链条生锈,请你给他提供一个合理的防锈的方法:()
A 、电镀 B、涂润滑油 C、涂防锈油漆
13、导致米饭在口腔里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A 、牙齿 B、唾液C、微生物
14、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看到的最明显的现象是()
A 、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颜色变浅 C、铁钉上有物质(铜)附着
15、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是,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光区域()
A 、红、绿、蓝 B、红、绿、黄 C、红、黄、蓝
三、连线题(共15分)
1、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镊子盛放剩余洋葱
培养皿放置切片标本
滴管染色
载玻片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夹取实验材料
2.把中间的情景与左边的物质变化和右边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淀粉与碘酒发光发热
物理变化木柴燃烧
水沸腾(水变水蒸气)改变颜色
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产生气体
四、实践探究题(每格1分,共40分)
1、(1)如图,请选择显微镜的相应名称(选填字母)。

①②③④
(2)观察前,我们需要先调节来获得充足的光线。


果视野里一直没有出现亮的光圈,这可能的原因是
(3)调节好光线,安放好载玻片后,需先调节
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以防止物镜镜头和载玻片损坏。

(4)在观察细胞时,我们的眼睛应注视。

(5)某同学在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实验是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内表皮②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③盖上盖玻片④将洋葱
表皮放入水滴中⑤用碘酒染色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6)假如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5×,那
它的放大倍数是倍。

(7)要把位于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玻片向方移动。

2、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以下物品: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
食盐、醋、小苏。

(1)在这众多的食物中,属于晶体的是、,富含维生素的是
________,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的是。

⑵第二天,小明发现野炊时用的铁锅生锈了为了探究铁锅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
小明做了如下的实验。

甲试管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的棉花球上;
乙试管中把铁钉放入后注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快速冷却
的水,将铁钉浸没后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
丙试管中加少量干燥剂,再放一团干的棉花球,把铁钉放
在干棉花球上,塞紧橡皮塞。

①甲中的铁钉,能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乙中的铁钉,只能和接触;丙中的铁钉,只能和接触。

②一星期后观察发现,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而和两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的现象。

③该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是和共同作用的原因。

④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请写出几种常见的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A. B. C.
3、根据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完成下面的实验。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20毫升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会有大量_______ 产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到玻璃杯外壁的温度(选择)
A.变热些
B.变凉些
C. 不变
(2)为了知道产生的是什么物质,小军同学按照书本上的方法,
把玻璃杯中的物质慢慢地倒在了放置了燃烧蜡烛的烧杯中
(如右图),如果烧杯中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说明这种物质至
少具有这两个特点: ①②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物质是。

当这种物质大量产生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效应。

4、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某小组分别配制了一杯糖水和盐
水,都达到了实验目的。

由于当时没有编号,他们把两杯水混淆了。

为了辨别,他们在杯子上分别贴上标签A和B,并用不锈钢汤匙从
两个杯中各取了少量液体,用蜡烛加热(右图所示)观察到以下实
验现象:A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分逐渐减少液体变黏稠,再加热,
液体颜色由黄色变成红褐色,直至变成黑色固体,并且可以闻到焦糊味。

B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分消失,出现白色粉末物质;继续加热部分粉末从汤匙中溅出。

(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我能确定杯是盐水。

(2)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物质变化,其中物理变化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化学变化有。

(3)冷却后,他们往两个汤匙中的物质上滴碘酒,颜色没有变成蓝色或蓝紫色,说明这两种物质中不含。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测试卷答题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