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题2、了解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3、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原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

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就是生活在与平环境中。

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就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就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与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

一、作家作品介绍1、海明威作家及作品简介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

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她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她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与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她消灭,但就就是打不败她”的“硬汉性格”,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在艺术上,她那简约有力的文体与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2、背景与文题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与政府军与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与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就是英雄、正义,也不就是“主义”、政治,而就是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弱者。

她们就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二、文本内容一、梳理结构1、快速浏览文章,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2. 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交代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逃难的人群、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3、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在交代什么?有何作用?——交代了故事的结局——(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4、主体部分在交代什么?——在写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走”二、主题的探讨1、思考:老人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

(第一段)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浏览文章第2段——倒数第2段。

3、那么老人为什么不着急逃命,却坐在那里?——老人76岁,她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从提到家乡老人就露出笑容,以及老人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以及她对于“我”提议逃到巴塞罗那所持的态度中,可以瞧出:老人不离开,就是因为她对家乡的爱恋。

——老人不离开,就是放心不下她养的小动物。

串:小说就是通过“我”与“老人”对话来推进行文的,那么对话中“老人多次谈到的话题就是什么?4、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话题就是什么?——自己瞧管过的小动物追问:一共有几次提到小动物?——7处。

追问:在以上的几处中,哪些就是对动物的关心?——具体有4处就是表示对动物的关心。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就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就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就是,另外几只呢,您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就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嗯,当然会飞。

可就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5、这几句唠叨词中我们读出什么了内容?——读出老人的孤独。

她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读出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与痛。

老人在她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可战争却要她离开她的家园、她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读出了老人的善良。

大家都自顾自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读出了人性的光茫。

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就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我们总结一下小说的主题就是:本文通过叙述“我”在桥边与一位逃难老人的交谈,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怜爱与悲悯,同时呼唤爱与与平。

三、冰山理论1、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小说以对话为主,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丰富的内容,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

串: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

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就是因为她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串:文学作品中,文字与形象就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与思想就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与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她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她可能省略她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她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3、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您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不?(1)思考:“那就是她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其中“微笑”说明了什么?——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处境并微笑起来的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人就是多么爱她生活的家园。

(2)“您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就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又读出了什么?——老人对家的热爱,对战争使得她被迫离离乡背井的反感。

(3)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读出了什么?——老人对动物的疼爱与老人的孤独。

(4)‘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读出了什么?——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她的无辜。

(5)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作者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年动物,”她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讲了,“我只就是在照瞧动物。

”“只就是”读出了什么?——“我只就是在照年动物”,这一句比前一句多一个“只就是”,却意味深长。

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写出了老人的无辜与内心的怨愤。

读出了对战争的控诉。

)(6)“那天就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这里点明“复活节”有何用意?——复活节就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与希望,但就是老人的结局却让人瞧不到希望,瞧不到重生的力量,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反衬突出悲剧性。

总结:小说虽就是悲剧,但就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就是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战争对生命的践踏。

从而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四、小说的叙述角度与人称1、关于“视角”小说的视角就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人称分为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您)、第三人称(她)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与事件,就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与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如:《林黛玉进贾府》(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板书: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就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就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狂人日记》),也可以就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就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板书: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3、《桥边老人》叙述视角分析(1)《桥边的老人》采用的就是什么视角?——采用的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

(2)这种视角有何好处与缺点?好处: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身亲历”的感觉,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与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就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抓住读者的心。

缺点:“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就是有限的,对其她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瞧动物,她木然地说,可就是不再就是对着我讲了,我只就是在照瞧动物。

这一切都就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与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3)第一人称中“我”有何作用?首先,我就是故事的见证人其次,我就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