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桥边老人》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桥边老人》解析
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 进);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 布);④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 运)。(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桥边的老人》
15.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 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 ‘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6分) ①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读者既可 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 充分发挥想像,挖掘小说的内涵。 情节:叙述视角 ②小说选取的是一幅画面、一段对话的微小格局,却 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使读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情节(小)与主题(大) ③小说语言简约朴素,不事渲染,但却给人强烈的视 觉感受,包蕴丰富的内容。 语言(简)与内涵(丰)
作者介绍
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 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 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 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 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 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 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 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 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 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桥边的老人》
12.具体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 (4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 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 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 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 “只 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 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4分,每点2分)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课题:整体感知,读懂《桥边的老人》
崔巍嵩
教学时间:2017年12月20日 教学时数:1课时(总第89课时)
作者介绍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 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 说家之一。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 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 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 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 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 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 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 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 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 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 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 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 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 读者来决定。
你能从这几句唠叨中读出些什么?
《桥边的老人》
从老人的这几句唠叨中我们可以读出: ①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 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 离开他的家园,离开这些小动物,连最后一点温情也 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伤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 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 逃离家园。 ⑤读出老人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助。他顾 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但又不得不离开。
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 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桥边的老人》
一、品读下面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 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桥边的老人》
13.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 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①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这样写体现了老 人博大的爱心与素朴美好的人性; 人物形象
②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作者对 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4分,每点2分) 小说主题
《桥边的老人》
14.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 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 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 许就是这人物的内心世界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 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 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 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 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桥边的老人》
一、品读下面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 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 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 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 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内心何其苦涩和悲哀!
《桥边的老人》
一、品读下面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 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 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 “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 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