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固体流态化技术

第三章 固体流态化技术


沟流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沟流现象发生时,大部分气体没有 与固体颗粒很好接触就通过了床层,这在催化反应时会引起催 化反应的转化率降低。由于部分颗粒没有流化或流化不好,造 成床层温度不均匀,从而引起催化剂的烧结,降低催化剂的寿 命和效率。
4、恒定的压降
流化床的重要优点
流化床床层压降 =(重量-浮力)/单位床截面积
固定床阶段 床层不动 u1 ut

流化床阶段 u1 ut开始悬浮
颗粒输送阶段 u1 ut 颗粒带走
u ,u1 ,u1 ut
(a)固定床
(b)流化床
(c)气力输送
此时流体的真正速 度 u < 颗粒的沉降 速度u0
此时u= u0 颗粒悬浮于流体中,床层 有一个明显的上界面,与 沸腾水的表面相似
流化阶段,压降与气速无关,始终保持定值
固定床 流化床 C ΔP B A ¢ u 带出开始
m P ( p ) g Ap
起始流化速度
表观速度 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压降
D( 带出速度 )
推导:
流化床阶段,近似认为颗粒处于动态平衡。
即:总曳力 总重力 总浮力
p f A Fg Fb AL(1 )(s ) g
此时u> u0
固体流态化运用在粉粒状物料的输送、混合、加热或冷 却、干燥、吸附、煅烧和气固反应等过程中。
3、流化床存在的基础—大量颗粒群居 颗粒能在相当宽范围内悬而不走,离开群体的个别颗粒上 升后, 速度将减小,则会回落。
浮力
曳力 u1(实际速度) 重力
u(表观速度)
二、实际流化现象
流态化按其性状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类, 即散式流态化和聚式流态化。
主要用途:
催化剂再生
FCC
细颗粒干燥
四、流化床的操作范围
1、起始流化速度 umf 化速度 umf 流化床操作范围下限 因为床层的非均匀性,不能简单以颗粒直径求起始流
原因在于:
大颗粒的 ut 大,则 umf 也大,以大颗粒的 umf 为床层的起始流化速度,则小颗粒被带走;
小颗粒的 ut小,则 umf 也小,以小颗粒的 umf 为床层的起始流化速度,则大颗粒还未动;
流化床的主要优点
3、气流的不均匀分布和气-固的不均匀接触 P174
腾涌现象的特征,就是气泡直径大到与床径相等,将床层分为几段,变成一段 气泡和一段颗粒的相互间隔状态。此时颗粒层被气泡像活塞一样向上推动,达到 一定高度后气泡破裂,引起部分颗粒的分散下落。腾涌发生时,床层的均匀性被 破坏,使气固相的接触不良,严重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器壁磨损加剧, 引起设备的振动。 产生的原因:出现腾涌现象时,由于颗粒层与器壁的摩擦造成压降大于理论 值,而气泡破裂时又低于理论值,即压降在理论值上下大幅度波动。一般来说, 床层越高、容器直径越小、颗粒越大、气速越高,越容易发生腾涌现象。 处理方法:在床层过高时,可以增设挡板以破坏气泡的长大,避免腾涌发生。
p f L (1 )( s ) g
气 固流化床: s
p f L
(1 ) s g
p f LA(1 ) s g / A mg / A
即:流化床层阻力=单位面积床层中颗粒的总重力, 因此流化床阶段,床层压降基本恒定。
流化床的优缺点比较
ut
d p2 ( p ) g 18
(与上式相似)
如颗粒直径相差 6 倍以上,当大颗粒起动,而小颗粒已 被带走;公式不适用于粒径变化很大的颗粒床层。此公 式计算的 umf 偏差较大(±34%),实际 umf 应以实验测 定值为准;但公式提供了影响 umf 的变量,当实验条件 与操作条件不同时,可用来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1、流态化的理论根据—单颗粒运动
·
ut
u ut
up u ut
↑上浮 ↓下沉 悬浮
u ut u ut
u
up:颗粒在流体中的绝对速度
2、流态化机理
通过调节气速,改变床层的空隙率,使床层处于流态化。
固定床阶段 → 流化床阶段 → 颗粒输送阶段
增大 u (空塔速度)
优点: ① 颗粒混合均匀——床层温度差小 ②恒定压降——可使用小颗粒 对固定床则不同,
P a 2
小颗粒 a 大(比表面积),则阻力大。
③具有流动性——便于输送
缺点: ① 流动不均匀(空穴的存在引起),催化剂利用率、 反应器利用率较低。 ②催化剂破碎严重(相互碰撞引起),损失大。 (一般需配套良好的旋风分离器) 强放热反应
散式流化 液-固系统 固体颗粒均匀分布、上界面清晰
聚式流化 气-固系统 存在空穴(气泡)的移动和合并 界面以下 浓相区 空穴破裂→ 界面起伏 界面以上 稀相区
散式流化床
聚式流化床
三、流化床的主要特性
1、液体样特性 流化床的一般特性
L
p
u
(a)
u
(b) (c)
u
u
(d)
u
(e)
u
2、固体颗粒的均匀混合
3
de 2 ( p ) g 2 3mf L 2 2 u umf de 150(1 mf )
常见小颗粒的起始流化速度 umf :
umf de 2 ( p ) g 1650 ;de:平均直径
(非均匀颗粒)
比较沉降速度
ut 结论: 100 umf
起始流化点为固定床阶段与流化床阶段之交点
固定床
B A ¢ 起始流化速度 D(带出速度 )
logΔP
流化床
C
带出开始
Umf为流化
床操作范围 下限
log u
表观速度
二者压降相等
P

P

m P流 ( p ) g P L(1 )( p ) g Ap
P固 150 (1 )2
流态化技术是20世纪四十年代化工原理上的重大发现,
运用非常广泛。 大量固体颗粒悬浮于运动的流体之中,颗粒具有类似
于流体的表观特性,这种流固接触状态称为固体流态化。
二次大战后,石油催化裂化的催化剂再生,原来是通空气使 表面炭层烧除,易发生危险,用流化技术后得到改进,石油加 工得到发展。
一、流化床层表观速度 u 颗粒沉降速度 ut 大量颗粒被带走,流化床带出速度就是颗粒沉降速度 ut ut ut 大颗粒 91.6 8.16 小颗粒 umf um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