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验方秘方与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就是这样瞧“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与(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与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就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就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就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就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就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
饮酒漏风,汗出如浴。
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
心虚,神不安谧。
肾虚,元府不闭。
肝脾虚,精血久耗。
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
心虚者益其血脉。
肾虚者助其封藏。
脾虚者壮其中气。
肝虚者禁其疏泄。
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3、《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4、《医学纲目》中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
”此乃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6、经曰∶阳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有余为多汗身寒。
又曰∶血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7、肾病者寝汗憎风,寝汗,即盗汗也。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汗证多属虚证。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幼科发挥·诸汗》言:“汗者心之液也。
头汗不必治。
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就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与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二、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就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与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
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
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
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与,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与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与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
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
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与中,甘草调与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
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拔罐加艾灸法治疗一般选取神阙、涌泉、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
先取俯卧位暴露背腰部,将罐拔于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上,留罐各3至5分钟起罐后另患者翻身至仰卧位,术者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持灸用艾条将点燃端对准神阙、涌泉穴位处,艾条点燃端与施灸局部皮肤的距离以5至15厘米为佳,以局部温热但不致烫伤为度施温与灸,每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一次。
涌泉、肺俞、膏肓俞、脾俞四对穴左右隔日交替施术;神阙、大椎两穴每日必取。
大椎就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其穴居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地位,在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调节功能有关。
肺俞、脾俞为肺、脾二脏在足太阳经上的反映病症接受刺激的两个点,有固标健脾、调与营卫、补气生血的作用。
膏肓俞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的作用,就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千金要方》曾载:“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涌泉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就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具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的功效。
神阙又名脐中,有温补元阳,强健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神阙灸法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如《类经图翼》所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诸法共用起到固标敛汗,调与营卫,就是阴阳达平衡的最终目的。
自治疗法1.成药自疗法(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
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
用于盗汗。
自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其她疗法]一、中成药剂1.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肺卫不固证。
2.生脉饮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
用于气阴亏虚证。
二、外治疗法1.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
用于盗汗。
2.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
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
自汗论伤寒指掌自汗论1、伤风则恶风自汗、2、伤湿则身重自汗、3、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4、湿温则妄言自汗、5、风温则鼾眠自汗、6、柔痉则搐搦自汗、7、阳明则潮热自汗、8、劳倦则身倦自汗、9、亡阳则漏、不止自汗,阳明胃土虚,中寒,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淫盛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
医医病书自汗论有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她法概不知之。
1、伤风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召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枝,术甘。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双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枸杞柏子,龟板之类,重者用龙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即盗汗,治以介类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纳之气。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自汗: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